【海东市】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18.10.2015  13:22

  今年年初,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新确定我市634个贫困村29.4万人。面对海东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情复杂的实际,各县(区)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制定符合实际的方案,开展精准识别工作。

  期间,各县(区)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互助县制定了“五纳入十不准标准。“五纳入”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农村低保当中有劳动能力的优先纳入;双女户、独生子女户、供养两个以上大学生的优先纳入;同等条件下,十星级文明农户、道德模范家庭优先纳入;当年因灾、因病、因祸致贫的优先纳入。“十不准”即:家庭拥有或使用柜式空调、计算机、小汽车、工程机械或拥有大型农机具的;在城市购买商品房,或在长居地修建有二层以上楼房、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雇佣他人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并获取报酬的;因赌博、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造成家庭困难的;家庭成员(16—60岁)有劳动能力、有承包土地,但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生产劳动而导致家庭贫困的;因出嫁、死亡、服刑、户籍迁出本县的(大中专在校学生除外);户籍在本村,但全户外出打工2年以上的;当年享受低保、五保、优抚金等待遇的;为获取农村贫困户资格而故意拆分户口,合并户口等弄虚作假的家庭;家庭成员中有自费出国留学的。平安、民和等县(区)普遍采用了“反复比较法”等精准识别方法,这些经验方法群众认可度高,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数据已全部录入,并通过了省扶贫开发局数据录入审核,为今后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根据省上要求,海东市对初次认定的贫困村进行再调查、再摸底、再精准识别,最后重新确定了400个贫困村、5.6万贫困户、21.8万贫困人口,建立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和扶贫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上联“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下接县(区)、乡、村的扶贫对象动态化信息管理体系。(李富生)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