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精神脱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精神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海东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眼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天价彩礼、因丧致贫、宗教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明确任务、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精神脱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加强组织保障,压实工作责任。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将精神脱贫工作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分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乡镇、村社具体推进,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深化宣传教育引导,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宣讲会、印发宣传册、张贴宣传标语的形式,持续加强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和精神脱贫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活佛、经师、阿訇等宗教人士的特殊作用,组织他们通过集中宣讲、个别教育等方式,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引导信教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陋习,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价值观。2019年,全市开展政策宣讲1570余次,举办脱贫攻坚培训会89次,培训教职人员5000多人次。43座宗教活动场所利用宗教活动宣讲“精神脱贫”80多次,受教育群众27万余人次。大力选树脱贫攻坚和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开展“脱贫光荣户”评选表彰活动,不断树牢贫困户主动脱贫光荣意识。
三、精准分类施策,推进移风易俗。出台《海东市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各县区根据辖区内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区域生活习俗和婚丧嫁娶标准差异,制定各具特色的指导性意见和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实施方案和行为规范,对婚丧事礼金额度、宴席规模,“念亥亭”“念活经”等宗教活动划定具体标准。全市婚事新办7777场次、丧事简办6209场次、喜事简办13736场次,节约开支约5.56亿元。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创设“一会一约两队三书”(一会:红白理事会;一约:村规民约;两队:宣传队、监督队;三书:责任书、倡议书、承诺书)工作模式,有效遏制了婚事大操大办的风气和丧事举办过程中的陈规陋习,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全市1579个行政村中,有1462个村制定《村规民约》,1511个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
四、强化依法管理,减轻群众负担。严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推进滥建乱建宗教活动场所专项治理,严格审核监管建设资金来源,切实减轻信教群众宗教负担。严格朝觐活动管理,对朝觐人员实行统接统送,禁止大送大迎、远送远迎,引导群众理性朝觐,避免重复朝觐、举债朝觐。在市、县(区)民宗部门设立举办电话,全面受理宗教领域增加群众负担相关问题的举报,引导教育信教群众理性对待宗教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