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投56亿为GDP能耗“瘦身”
近年来,海东市依托国家节能减排财政综合示范城市建设项目,发挥中央6亿元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大力推行产业低碳化、建筑绿色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规模化,统筹实施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项目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98项,总投资达56.3亿元。目前,已完成18.97亿元。
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海东市实施产业低碳化项目33项,有效促进了有色金属、铁合金、水泥等传统产业向集约集聚和精深加工发展转变,推动了节能环保、大数据和云计算、高原生物医药、光伏和电子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并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全面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淘汰铁合金落后产能4.3万吨、碳化硅9.23万吨、水泥67万吨、电解铝2.7万吨、钢铁30万吨、玻璃110万重量箱。为挖掘节能潜力,提升行业能效水平,海东市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铝水直供、余热发电技术,实施建筑绿色化项目,推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有效推动了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大力发展农村太阳能、沼气和风能,强化商用和民用节能,实施公共机构节能,加快了用能设施的节能改造。目前,全市累计节能38.88万吨,节约天然气60-70立方米,节水1.78万立方米。全市2家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已通过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验收。
同时,海东市紧盯污染减排,加强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畜禽水产清洁养殖,鼓励粪污、沼渣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并加强扬尘治理,淘汰“黄标车”,提升燃油品质,促进煤炭清洁利用,加大“煤改气”、工业烟粉尘防治力度,削减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实施南北山绿化等造林工程,加快矿山整治等区域生态恢复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实施重要水域、交通沿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已达到控制目标,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