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构建“循环经济链”推动绿色崛起

16.06.2016  19:34

  □/通讯员李富生 本报记者张永春

近年来,海东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战略部署和海东“在兰西经济区中部快速崛起”要求,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链条,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步伐,积极推动实现绿色崛起。

近年来,海东市大力落实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政策措施,坚持走低碳、绿色、循环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精心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轻工产业和国际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力促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功能互补、协调互动。海东工业园区功能及主导产业基本成型,康泰多功能机组、汉能薄膜、江源铁塔等12个项目建成投产或试生产,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兴起。实施铁合金、碳化硅、水泥企业余热发电项目18项,吨硅铁发电量达到500至800度。扶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眼农牧业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特色优势作物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5%,省级规模养殖场达414家,打造现代生态牧场15个,全市规模化养殖程度达45%,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和生态循环的农牧业示范典型,探索出了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

通过推进区域物流节点的布局、区域交通网络条件的改善和区域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吸引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集聚,重点发展面向制造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集群的基地型物流服务体系。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得到国家批准,成为青海省首个海关保税监管场所,将引领、带动、辐射和服务全省及周边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石材城建成投运,建材城开工建设,铁路物流港项目落地,推动形成了园区型、市场型物流体系。电子商务物流业发展态势迅猛,全市已运行电商企业30余家,物流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海东市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打造“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力开展绿色行动,南北山绿化完成造林4.34万亩,完成重点区域和高速公路的高标准景观林带建设,全面实施农村、交通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445个村建立了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全市空气优良率达到79.2%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3.3%。

为有效解决水土流失、草地“三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海东市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了天保、三北、公益林建设等项目。目前,全市共造林19.8万亩,封山育林11.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经济林建设4.5万亩,湟水河流域南北山重点区域造林2.08万亩,全市空气优良率达79.2%。同时,启动实施了南北山绿化工程,完成造林4.34万亩,单项绿化面积规模创全省之最。

为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南北山绿化工程,进一步完善生态防护林体系,海东市重点推进了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项目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强化林地“一张图”建设,全面实行以图管地管林,加强林地占用征收管理,严格控制林地转化为其他用途。加强湟水河、黄河、大通河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生态保护建设与治理,围绕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进一步完善路网的绿化美化,围绕湟水河和黄河“两岸”大力实施防护林建设,提高了绿化水平和质量,增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同时,海东市着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法制保障,加快实施绿色走廊、湿地公园等东部城市群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城市、城镇周边绿化美化。实施中心城区、节点城镇、园区、机场等人口聚集重点区域绿化及景观提档升级,提升了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初步建成了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高原生态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