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绣娘“青绣赛”斩获77项大奖

06.09.2019  10:11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8月31日上午,西宁市新宁广场变成一片彩色的海洋。755名来自全省各地、各民族的绣娘共聚一堂,参加全省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展暨刺绣大赛。比赛现场飞针走线,各民族绣娘在手中的作品上指尖起落,现场为市民展示大美青海“青绣”品牌。当天,来自海东市各县区、各民族的500余名绣娘参加比赛,用自己手中的盘绣、河湟刺绣、剁绣等作品斩获各类奖项77项。

  当天,来自河湟两岸的绣娘们离开了平常捉针拿线的炕边村口,登上了切磋技艺、互相学习的舞台,用巧手展现了土族盘绣、河湟刺绣、撒拉族刺绣等传统刺绣的顶级艺术成果,一个民族就有一个绣法,每一个民族的刺绣都像一颗明珠,串联起来就是极具民族风采和青海特色的“青绣”。

  民和绣娘满载而归

  8月31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局组织民和刺绣团队的150名绣娘前往西宁市,参加第二届“青绣”大赛,大展指尖绣技。

  “青绣”是青海刺绣艺术的统称,是青海省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区,辐射海北、海西、黄南等地。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实践,互助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等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天的比赛以展览、展示、比赛为载体,展示“青绣”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成果,激发从业者的创业热情,提升品牌影响力,把“青绣”产业打造成展示青海民族团结、生态保护和特色文化的窗口。基于此,民和县在此次参赛作品中,主要以河湟刺绣和土族民间刺绣为主,此次展览和大赛的背景图案选用了民和绣娘朱二奴刺绣作品《生命之花》。

  据了解,《生命之花》根据民和县土族妇女过去穿戴的肚兜,用河湟刺绣工艺绣制完成,图案是一朵牡丹花的平面展开图,周围有如佛手花、蝙蝠、石榴、凤凰、蝴蝶等动植物,图案精美、做工精细,意表吉祥如意、健康长寿。土族妇女把绣满花朵的肚兜戴在身上,预示着生命从这里开始,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生命的愿望,预示着人们健康长寿、吉祥幸福。

  据民和县土族刺绣协会相关负责人邓西银介绍,近年来,刺绣协会致力于保护和抢救土族刺绣工艺、研究和探索土族刺绣发展前景,并将土族刺绣培育成了民俗文化和旅游品牌。这次参展不仅仅是展示手工绣品和刺绣文化,更想借此机会拓展市场,为刺绣产业寻求新的更大商机。

  最终,民和县文体旅游局获得本届青绣大赛优秀组织奖,民和银龙文化有限公司获得创业奖,同时获得个人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4名、创新奖4名、入围奖8名。

  互助两名绣娘获一等奖

  土族民间刺绣是我省最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其刺绣品与土族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在土族服饰中,妇女喜欢在衣服领子、袖头和衣边绣上各种花纹,也喜欢绣出花枕头、绣花烟包等形成一种美丽的图案。这些图案均寄托了吉祥、福寿的美好寓意。

  此次大赛中,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局组织该县258名土族绣娘参加比赛。土族盘绣绣娘杨全玉代表全省参赛绣娘作了发言。经过激烈角逐,互助盘绣队荣获个人奖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8名,创新奖6名,入围奖18名,共计获奖各类奖项42项,奖金额度达到13.2万元。绣娘李安言索和李成秀获得一等奖。

  土族刺绣有堆绣、盘绣、平绣等多种绣法,绣法独特,朴实细腻,富有浓郁的高原民族特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族刺绣在色彩、针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的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土族盘绣已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比赛现场,30岁的土族阿姑李新手法娴熟,针线在白色的麻绸上“游走”:身穿民族服饰的土族阿姑和藏族小伙手举国旗一起歌唱,身旁花朵娇艳欲滴。

  李新告诉记者:“我妈妈就是当地出名的绣娘,耳濡目染,我七八岁就会绣花了,今天本来是和妈妈一起来,但她生病了,她的心愿就是把盘绣技艺展示给大家,所以今天我的作品是以盘绣为主,主题是少数民族在一起歌唱幸福生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71岁的土族奶奶林六月花身着土族民族盛装,带着她的盘绣作品来参加比赛,在她的家乡互助县丹麻镇桦林村,她是村里年龄最大的绣娘。“我从13岁到71岁,绣了一辈子,今天我们村来参加比赛的13个人都是我教出来的徒弟。”林六月花说,过去的盘绣没有销售途径,都是出嫁姑娘时才能用到,现在有了销售公司,每年都能赚到一万多元。

  林六月花所说的销售公司就是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据公司总经理哈成清介绍,2006年土族盘绣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为传承和保护好土族文化,她在第二年就成立了公司,在土族聚居的乡镇创建基地、发展绣户,通过统一制作、统一销售、专项培养,来振兴这门传统手工艺。哈成清说,12年来,公司累计为土乡的贫困绣娘增收88万元,盘绣远销海外七个国家。

  海东绣娘巧手绣出新生活

  大赛期间,除了民和县和互助县的400余名绣娘外,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绣娘们也积极参加比赛。

  撒拉族绣娘韩娜凭借刺绣手艺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韩娜告诉记者,以往学习刺绣是为了给衣服上缝制图案,现在她靠着刺绣这门手艺赚钱,月平均收入在四千元左右。同村的40多名妇女也纷纷加入刺绣行业中,当地有关部门还组织妇女免费培训刺绣创新和色彩搭配,拓宽了妇女的就业渠道。

  近年来,循化县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把发展撒拉族刺绣作为扩大农村妇女增收就业的渠道之一。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形成了产、加、销为一体的新格局,打造了撒拉族手工刺绣品牌。并在传承民间手工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带动周边洋巴扎村、吾土贝那亥村等300余户发展刺绣,每年能完成上千幅刺绣作品,精美的刺绣作品售价高达十几万元。越来越多的撒拉族姑娘通过刺绣,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在海东,像李安言索、李成秀、林六月花和韩娜这样的绣娘还有许多,各民族绣娘们正通过自己的一双巧手绣出了一条幸福路。与此同时,海东市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农耕文化,立足打造“青绣”品牌,通过积极探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民间刺绣艺术,推动民间手工艺品走向市场,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了“互助盘绣”“古驿平安绣”“撒拉族刺绣”等知名品牌,重点扶持发展了海东南凉日月民间艺术有限公司、青海古驿民间工艺有限公司,互助素隆姑、金盘绣公司,循化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实体企业。

  同时,实体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工坊开办具有生产加工的工作间、作坊和厂房,开设了刺绣产品专卖店和销售专柜,并延伸发展电子商务,开辟了网上购物渠道。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8人;刺绣生产企业20家,行业协会2个,专业合作社3个,手工作坊3个,从事刺绣制作的“绣娘”达到4.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