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贵德行吟
认识贵德,源于青海的民间流传:“贵德的长把梨儿享堂的瓜,青海湖的干板鱼儿天下夸”,源于儿时冬日暖阳下回味无尽的贵德“软儿”(长把梨),更源于二十多年前朋友对她的描述,他说,若想认识黄河的温柔与清纯,就要亲身去贵德……
每次来到贵德,我就有一种进入大昆仑的悸动,每次来到这里,我完全体会不到一丝边疆或牧区的感觉,反而觉得来到了中华的故乡——“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经典语句不时牵绊在我的思绪中……
记忆中,每一次踏入贵德地界,都不同程度给人一种来不及咀嚼的慌乱与兴奋。
“黄河流水清粼粼,黄河自古流(呀)流到今,都说黄河黄又黄,惟独贵德河水清……”迎着灿灿旭日,欣赏着沿途的美景,闻听着悠扬、欢快的《天下黄河贵德清》歌曲,不知不觉间,我与青海读书会的朋友们就进入了“青海小江南”贵德的旷野。
穿过了拉脊山,经过了尕让,就进入了丹霞地貌区域。眼前,一座座山峰由于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状各异、色彩不一。置身其中,仿佛通过了时光隧道来到了侏罗纪(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侏罗纪的红色地层)……
纵目四望,拉脊山下,那蜿蜒迂回的黄河,像一条蓝色的哈达,从天际飘落在青藏高原这恬淡苍茫的旷野之上,那如画的贵德,碧野连绵,犹如青藏高原胸口的一颗翡翠,成就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诗意。
此刻,黄河是那般清澈碧澄、温顺娴静。黄河的这段流域,同中、下游那种奔腾咆哮、浊浪滔天的景观迥然不同,那宽阔平静的河面上,不时露出点点沙洲,葱郁的沙洲上,美丽的高原水鸟或在沙洲上栖息歌唱,或在水面上嬉戏翱翔,给幽远、寂静的丹霞风光,增添了无尽的诗意……
来到贵德,望着彩虹般的“黄河清大桥”,欣赏着满野的郁郁葱葱,感受着犹如羞红了脸蛋的丹霞风貌,所有的事情都如同心灵要求,自然、真实,令人难以置信。
河对岸或稀疏或稠密自然竞长的芦草,芦草外层层叠叠的河坝柳、柽柳、青杨树、垂柳、沙棘在默默守护着黄河,为她固守一份生命之绿。黄河,在这里酣畅淋漓地流着,一忽儿低眉顺目,波澜不兴,一会儿又泛着白沫,浪涛劲逐,在“哗啦啦”的喧闹声中,一路高歌向东。河畔,那些高大挺拔的乔木们,摇曳着身姿,在微风中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远处,绿树掩映的村落,满身皱褶颜色发红的山系,在你的视野里矗立着一种宁静而恢弘的气势。
我们采风的第一站,便是闻名遐迩的“玉皇阁”。在“玉皇阁”里,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贵德文化的内涵。贵德,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交汇之地。在这里,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相交,唐蕃古道和南丝之路在这里交汇,从这里向西,唐蕃古道从这里通向西藏,南丝之路从这里通向新疆。
上状元桥,沿着中轴线向北走,尽头就是万寿观,三层的玉皇阁就在靠城墙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到四周的雅丹地貌,还可以遥望碧绿的黄河。三层阁楼中顶层供奉“天”,中层供奉“地”,下层供奉“人”,象征天地人一体。事实上,这里也是儒释道兼容,玉皇阁是供奉道教神灵的,附近有文庙和武庙,分别供奉儒家崇奉的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不远处就是汉传佛教的大佛寺,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牟尼。在贵德这片土地上,藏传佛教文化、汉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相依共存,各种信仰的寺庙就隔着一道墙,在这里多元并存,是那样的和谐与自然。
登上玉皇阁放眼望去,群山环绕之中的河东、河西、河阴盆地,犹如一片绿色的画廊,充满着诗情画意。只见密密匝匝的树木,翻滚着绿色的洪涛,淹没了村庄,遮蔽了田野,连河流也似乎被挤压的时断时续,气喘吁吁了。
图书馆一侧,是“杨柳轻轻著地垂”,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在高原的风情中,含情脉脉,奏着“沙沙沙”的天籁,通身显示出一种遒劲与神奇。
村落路间,家家户户的院内外被杏树、梨树包围或点缀着,那遮云蔽日的树冠上,挂吊着累累果实,将细枝柔条拖拽得弯垂下来。梨子、核桃绿盈盈地挤出叶隙;黄里透红的杏子,将自己呈露在叶前杈后;低矮的桃树上,毛茸茸的桃子或隐或现……
行吟在贵德的村庄路畔,纵目,树木错杂,无以远眺;举首,交柯错叶,不见天穹,侧耳,鸟虫和鸣,爽气习习;近观,麦穗透黄,村舍安宁,使人恍如觉得进入出神入化的仙境,无怪世人传颂贵德是九龙戏珠的地方,是龙脉盈盈的宝地。
行吟在贵德的土地上,那莺歌燕舞的旖旎、赏花归来马蹄香的潇洒、乱红飞过秋千去的轻盈,就如一部至美的史诗,此时的一切美妙,都是我心灵的至境。
在行吟中,虔诚地朝拜贵德文化名人张荫西先生。在张老“倚门拄杖仰天看,满树榆钱不算贫”的诗句中,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清波润贵德,贵在贵德人”的韵味。
在老先生的故居,在他的诗文与墨宝中,在老先生侄子的介绍中,我再度认识了荫西先生诚朴方正,文不媚俗,才不炫人的品格,感受到了他兄弟二人(张荫西、张鼎西)“人生须豁达淡泊”“新陋世铭”的情操……
贵德,简朴、明净、高贵……
贵德,美是那般淳朴,那般浑然自在……(王祥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