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网媒行专稿】海拔4768米的“精神坐标”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 樊永涛 报道) 杰桑·索南达杰,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一个英雄的名字。
“壮丽70年·奋斗新青海”2019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采访团在昆仑山口瞻仰杰桑·索南达杰雕塑。
8月10日,“壮丽70年·奋斗新青海——2019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从青海海西州格尔木市出发,一路向南行进,我们的目的地是昆仑山口,计划瞻仰“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雕塑,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背后的故事。
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碑
这一路,用手机翻阅索南达杰的英雄事迹,让人泪目的一个个情节在眼前跃动——“1992年,索南达杰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队伍,开启了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新纪元;1994年1月18日,他在一次打击非法盗猎行动中英勇牺牲;1994年1月18日他牺牲后,遗体被火化,骨灰洒在了可可西里太阳湖畔和昆仑山口,永伴他挚爱的土地;1996年,可可西里成立了以他为名的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
读到此处,我们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将目光投向车窗外,南北相望的山脉并肩而行,背后是昆仑山延绵不绝的座座雪峰,两山之间,滚滚昆仑河奔腾不息地流淌,把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分割两边。
在行驶了160公里,4小时后,采访团到达了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站在此处,东西昆仑尽收眼底。往东看,在静寂的万古雪野中,玉虚峰孤兀雄起,势压万山。
流淌的昆仑河水
青藏公路、青藏铁路遥望着昆仑山的雪。
高原的8月,本是花开最美的季节,但昆仑山口依旧寒风呼啸,气温直逼零度。站在这里,没有一览众山小的体验,如果不是稀薄的空气,你会疑心自己身处某个平原或丘陵地区,浑然不知已在巍巍昆仑山上。
昆仑山口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必经之地,咽喉之所在,许多过往行人来到这里后,都要在此驻足观赏一番。1956年4月,陈毅副总理在前往西藏途中路过昆仑山时,激情满怀,诗兴大发,当即写了一首昆仑山颂,“峰外多峰峰不存,岭外有岭岭难寻。地大势高无险阻,到处川原一线平。目极雪线连天际,望中牛马漫逡巡。”
在昆仑山口南侧,一座由红砂石塑成,高度为6.86米的纪念碑矗立此处。塑像基座上,索南达杰目视前方,手握钢枪,怀抱藏羚羊,昂然挺立。
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
2013年9月5日,“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雕塑落成于昆仑山口,在揭像仪式过后,穿越昆仑山口进藏的列车汽笛长鸣,自驾和骑行于青藏线的行人纷纷停留瞻仰雕像、鞠躬致敬,牧民群众献上了哈达……这位为保护生态而献身的伟大英雄,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索南达杰曾12次率队由昆仑山口进入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开展了大量考察和环保工作,最终因保护藏羚羊而壮烈牺牲。在雕塑面前,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索南达杰的缅怀之情,有人会在碑前献上哈达,或点燃一支烟;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们每次经过此地时,都会下车默哀;常年奔波于青藏公路上的大车司机会在路过这时鸣笛并撒上象征吉祥的风马。
杰桑·索南达杰走了,但他的精神,他的信念,留给了我们!
20多年后,他守护的藏羚羊已经从不足2万只恢复到了7万多只,可可西里再无枪声,藏羚羊也有了一片宁静的生存净土;
20多年后,他守护的三江源地区被确定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20多年后,他守护的可可西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对青海而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如今的青海,全省各族群众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一优两高” (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战略部署,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高原儿女力争绘好“山水图”,念好“草木经”,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
站在昆仑山口,海拔标志牌上“昆仑山海拔4768m”藏汉双语的标志,对行进至这里的每个人而言,无疑是慢慢长夜里指引方向的一座灯塔,一个精神坐标,指引我们守护三江源头,守护可可西里,指引我们不忘初心,守护这里来之不易的一抹抹“绿色”。
是的,杰桑·索南达杰的名字都应被铭记,不仅要刻在石头上,立在昆仑山口,更应被刻在我们的集体记忆里,记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