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铺“海绵”地下建“管廊”——西宁让城市发展更生态

11.01.2018  21:31

2018年是西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收官之年,西宁不仅要在海湖新区21.61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域内,东起新宁路西至湟水路,北至青藏铁路,南到大南山山脊线,实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更将生态、环保的理念灌注于建设之中,使道路会“呼吸”。

根据《青海省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到2030年,西宁建成区80%以上都将变身“海绵”。

而在西宁的地下,一场关于绿色的畅想也在展开。去年,包括师大新校区学院路片区在内的多条地下综合管廊已全部建成,目前雨污水舱已投入使用,其他各个区域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在加快建设中。

西宁的绿,从地面延伸至地下。

地上——下雨吸水,干旱“吐”水,西宁要做能“呼吸”的“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对于西宁这个干旱缺水的西部省会城市来说,无疑,将是城市转型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大动力。

下雨吸水,干旱“吐”水,西宁要做能“呼吸”的“海绵城市”。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也就是说,海绵城市建设也就成了解决城市内涝和缺水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作为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几年来,西宁市积极探索青藏高原半干旱海绵城市建设新路,并逐步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打造西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可示范推广的样板。

经过海绵城市改造,普通绿地、硬化路面、蓄水池变身一块块“海绵”,可滞留雨水灌溉花草。记者看到,海湖新区道路旁的绿化带里,弯弯曲曲的明沟里填埋了许多石子,当路面有积水时,通过绿化带里的明沟进入集水井,再通过渗水管渗入土壤,集水井里的水还可以通过渗管来滋养绿化带里的植物。这便是海绵理念的最佳运用。

多年来,西宁市突出“山—水—城”一体共治,以西部高海拔、半干旱地区城市雨水集水综合利用、水土保持、建绿营绿、实施中水回用等措施,构建“绿色环境+雨水、河水、污水、中水共治利用”的海绵系统化建设模式。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形成能够满足西宁当地气候特征的海绵产业,确保海绵建设引领城市绿色发展成效。

持续发力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实施环城国家森林公园、火烧沟冲沟治理、北川河湿地公园、新华联小区等一批由大到小的海绵体建设,积累了多种类型以海绵理念进行生态修复的经验。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节水型城市等称号。去年底,西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成为继西安、银川之后西北地区第三个通过验收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截至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开工项目130余项,完工47项。重点实施了湟水河湿地公园、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并以解放渠水岸景观带海绵化改造、火烧沟生态修复治理、街头绿地整治等项目为核心节点,推进以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等各种类型为主的海绵化建设项目,努力打造西北地区半干旱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的“西宁模式”,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今年,西宁市将力争18平方公里新区和相邻老城区3.5平方公里内,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要求。同时通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的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的成功建设,必将对我国西部地区半干旱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将成为西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可示范推广的样板。

地下——少“开膛”易维护,各种管线“住”在一起

2017年底的一天,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从师大新校区学院路管廊入口进入,沿着楼梯进入第二层,眼前,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于一体的综合管廊,一览无余。这是西宁市首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直径约100厘米的蓝色自来水管,水管上方是三层用于安放通信等线路的支架。这是地下综合管廊的综合舱。

总长4.76公里的学院路地下综合管廊是西宁市典型的干线管廊,涉及三条道路,由四个舱室组成,规划容纳电力、通信、给水、再生水、热力、燃气、污水、雨水等8类管线。综合舱的一侧是已投入使用的雨污水舱,另一侧是电力舱,安装了10千伏电缆,电力舱的旁边是小缆舱,即考虑到燃气的安全性,设计的外挂式燃气舱。

整个管廊离地面2.5米,避开了1.3米的道路冻土层,另外1.2米用于容纳所有过路管线。最上面是人行道或绿化带,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不影响道路交通。每隔一段距离,管廊都预留了人行出入口和管线材料投放口,今后管线更换或增容不用破开路面,直接从管线材料投放口接入即可,能满足百年需求。

在西宁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局规划处处长马本青看来,管廊最大的好处是,日后维修不再需要挖开路面、探寻问题部位,只要进入管廊,一眼就能发现问题。不仅在时间上抢占了先机,更大大节约了维修经费。管廊多位于人行道、绿化带下方,如果需要进行扩容、维修,工人只需要通过进料口进入操作。

马本青介绍,城市“蜘蛛网”、马路“拉链”,这些饱受诟病的“城市病”,在西宁都将因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而得到“治愈”。为避免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路面重复开挖造成的浪费,提高市政配套服务水平,2015年,西宁市启动了地下管廊建设。根据规划,管廊工程规划范围涉及全市域,总长624公里,包括西宁市中心城区、多巴新城、甘河工业园区,湟中、大通和湟源县城区。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一期综合管廊26公里,开工二期综合管廊南侧西路、十九号路等6条16.81公里。其中,学院路、高教路、泉湾路、毛胜寺路和十四号路完成竣工验收;五号路、建国南路南段和门源路整体完工。

“就目前来说,西宁的综合管廊建设在全国是属于第一梯队的”“接入管线全,8类管线全部入廊”“是国内首个将雨污水纳入管廊的城市”“管廊建设可满足百年需求”“到2020年西宁综合管廊将初步成网”……作为全国首个将雨污水入廊的城市,西宁综合管廊建设吸引了省外专家的目光。

住建部城建司地下管线处副处长刘晓丽表示,西宁市高度重视综合管廊规划、建设,首先实现地下管线全面入廊,干支线规划结构合理,并创新性与海绵城市结合,实现雨水收集利用,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经住建部研究决定入选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主编的《综合管廊优秀案例选编》。

据介绍,西宁市综合管廊项目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建立了干线、支线、缆线管廊层级分明的管廊系统。管廊设计中创新性的与海绵城市结合,设计独立的雨水舱,并利用雨水舱收集可利用雨水,用于道路浇洒和绿化用水,充分利用了西部地区有限的降水资源;另外利用西宁市区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独特地形优势,创新性的采用雨污水组合专用箱涵形式将雨污水全面、系统性入廊。

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充分彰显集约、智慧、生态的理念,将成为国内综合管廊的典范。但优点多多的地下管廊,也有着众多难题,与传统方式相比,地下管廊的一次性成本投入较大,此外,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成本也比较高。为此,西宁出台了《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确保管廊建设和运行健康有序。(林玟均)

今年西宁力争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西宁结合两山夹一水的河谷型地貌,提出了‘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建设思路,同时选取具有典型断面特征的21.人民政府
今年西宁力争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西宁结合两山夹一水的河谷型地貌,提出了‘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建设思路,同时选取具有典型断面特征的21.建设厅
西宁每天7.5万吨污水变废为宝
黎晓刚/摄   青海新闻网讯 西宁市致力于让再生水成为西宁这个重度缺水城市的“第二水源”!记者从西宁市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获悉,第五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构筑物主体已建成,设备也安装完毕,正在进行单体调试工作,2018年将投入运行。项目建成运行后,西宁市的中水厂将达到三座,再生水生产能力为7.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