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借力“东风”鼓起发展云帆
风正济时,直挂云帆担使命;策马扬鞭,重振雄风谱新篇。握别爬坡过坎的“十三五”开局之年,迅即又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2017年热切相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为动力,凝心聚力推进海西经济社会取得新成就、新进展。在全面开展“两学一做”、增强“四个意识”、贯彻落实省委29条实施意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中,海西大地在困难最多、滚石上山中迎来发展的春天。工业经济稳中向好、脱贫攻坚率先报捷、民族团结进步奏响和声、党的建设释放巨大力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海西,正向着“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强州”目标走来。
脱贫攻坚走在全省前列
海西州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谋划安排,创新工作机制,协同推进落实,拿出一揽子过硬举措,打出一整套脱贫攻坚“组合拳”,推出一系列“率先在全省实现整体脱贫”的管用措施。2016年,共投入扶贫资金10.61亿元,全州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4元,完成省级目标3316元的316%,州级目标4000元的262%;经第三方评估,全州8个贫困县、119个贫困村、2580户6122名贫困人口达到了摘帽、退出、脱贫退出的条件,呈现出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的良好局面,群众感恩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全面认可脱贫,脱贫攻坚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取得了年度全面胜利。
在各项扶贫措施的实施中,各地建立了创新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机制,将财政扶贫资金融入金融企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以量化折股的方式配置给贫困户,通过扶贫干部铺路搭桥,实现贫困群众以资产收益脱贫。
通过省州两级财政资金产业扶持,将实现全州3069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和资产收益全覆盖,贫困户长期有增收。
顺势而为发展旅游扶贫。按照省级每村投入300万元的标准,结合当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农业等,在乌兰县茶卡镇巴音村建设生态旅游扶贫示范村项目、希里沟镇东庄村、柯柯镇西沙沟村实施旅游扶贫宾馆建设项目、天峻县阳康乡果当村建设自驾游营地项目、都兰县热水乡实施旅游扶贫项目,达到以旅游扶贫促增收的目的。
绩效考评资金项目让“金生金”。海西州将绩效考评资金1000万元下发给各县,其中格尔木市、乌兰县将资金入股至农商行,用于资产收益;德令哈市用于温室改造、藜麦种植、民族特色雕刻技术基地建设等产业项目;天峻县用于麻花建工厂建设、民族特色服装厂基地建设等产业项目;都兰县用于种植枸杞产业项目。
贫困村互助资金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今年,我省对海西州119个贫困村每村安排贫困村互助资金50万元。其中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将互助资金投入柴达木农商银行用作抵押金,撬动贴息贷款。乌兰县成立互助资金社,分别运行互助资金。都兰县委托邮储银行及农村信用联社对贫困村互助资金进行管理并发放贷款。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对贫困劳动力进行精准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是实现转移就业的基础。贫困家庭的一个成员如果能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就能带动全家脱贫。雨露计划工程主要是开展履带式挖掘机、民族刺绣、烹饪、汽车驾驶员等专业培训,这一计划的实施为贫困人口带来了就业希望。
经济发展在“破冰”中趋稳向好
2016年,海西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3·10”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改革创新,逆境谋变,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有效扭转了经济持续下滑局面,全州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企稳回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其中一产增长10%,规上工业增长7.8%,三产增长12%;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格尔木、德令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
2016年以来,海西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借助柴达木盆地作为我省开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压器”,采取七项措施,助力工业经济稳增长。落实各项稳增长政策,抓好中央、省、州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积极争取并落实省政府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电价补贴、贷款贴息、技术改造、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细化分解调控目标,逐月逐企分析预测工业企业产品产量、产值、增加值,安排分解目标任务,按月进行排产监测,搞好产、运、销衔接,挖掘增产潜力,督促企业强化生产;强化督导落实工作,成立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强化工业经济指挥调度,集中力量保运行;积极开展企业挖潜增效,加大生产较为稳定、市场预期良好企业的监测力度,鼓励企业在完成季度生产计划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生产,挖潜增效;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在引导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开展内部挖潜的基础上,综合施策、强化要素保障,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盈利能力;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开展百户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狠抓上下游产业对接工作,充分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和带动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机制作用,帮助州内企业抱团取暖,扩大产品市场的占有率。
与此同时,海西州农牧业也乘势而上,以调结构、转方式、增产增效为核心,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生产布局,优化种植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全州农作物耕种面积、牲畜存栏总量保持稳定,农作物单产、牲畜繁活率、商品率稳步提高,蔬菜、肉、奶、蛋、禽产量和供给率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连获丰收,农牧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
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设施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成格尔木市红伟集团、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新堉种植合作社等8个规模化种植小区。种植小区均已完成水、电等配套设施。全州共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77万栋,申报符合条件的“菜篮子”基地25个,全州规模设施农业基地16个,果蔬种植面积2.78万亩,果蔬产量达6.62万吨,产值达1.5亿元,自给率提高到58%。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蔬菜上市品种日益丰富;设施蔬菜基地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陆续实施了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蔬菜保鲜库、智能育苗棚建设、智能化控制系统等项目,总投资达到7148.6万元。德令哈新堉种植示范专业合作社和金丰农业开发公司建立设施蔬菜农业物联网系统,把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实现了数据库的数据与远程监控。
民族团结进步为发展注入正能量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多民族聚居、各民族文化融合是海西民族进步的特色和骄傲。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征途中,海西州以党的建设为核心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创建筑起了特色之路。
海西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特别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工作开展以来,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推动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制定了创建工作总体规划,并落实到全州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形成了具有海西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系。今年,柴达木盆地处处涌动着齐心促和谐、聚力谋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热潮,到处洋溢着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良好氛围。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效能推进,为创建先进州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制度建设是民族创建工作的关键。海西州先后制定颁布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条例》、《海西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主体责任清单》等一系列制度。通过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家庭、社区、村庄、乡镇、机关、学校、企业、寺院、军营的“九进”活动,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州级领导及各行业主管单位的牵头作用,先后开展了州、县(市、行委)两级“互观互检”现场观摩推进会,全面提升创建水平。相继举办了全州中小学校、城镇社区、企业、机关单位、军警部队、政法系统、金融系统等“互观互检”活动,在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大家庭里融汇祥和氛围,实现民族团结共同进步。
文化是各民族交流的重要途径,文化更是维系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强大精神纽带。在德令哈市固始汗文化广场上,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主题的17场专场文艺演出精彩上演,文艺演出活动采用文艺表演与民族团结进步知识问答相结合的形式,旨在让各族干部群众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感受民族团结一家亲,并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知识问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营造海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浓厚氛围。全州共40多家州直单位参与演出,观看群众上万人。演出活动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广大干部群众互动联谊的平台,展示了州直机关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民族团结一家亲,阳光一样照我心”。百余条鲜红的条幅悬挂在商贸区,成为一条火红的风景线,表达出全州各族群众珍惜民族团结,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愿望。通过直观、持久、生动的宣传,党的民族宗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常识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了各族群众的寻常生活,筑牢了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防火墙”。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极大地凝聚了全州上下的信心和斗志,形成了干部一心干事、干劲十足,群众一心致富、团结和睦,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生动局面,以实际行动奋力谱写着海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