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戈壁深处的“本色”嬗变
青海新闻网讯 在历史形成的固有印象里,海西无垠的戈壁大漠、漫天风沙,构成了这块广袤土地颜色单一的黄色“脸谱”。“生态立省”、“生态立州”的如椽巨笔,让曾经“沙进人退”、苍茫寂寥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为一棵棵绿树在戈壁的沙石间深扎根须,海西在生态史的翻篇中,其本色由亘古的黄色完成了向“绿色海西”的嬗变。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持久争夺之战,长在这里的一丛丛绿树,立于戈壁之上,也立于海西人的信念和情感之中。
“柴达木一听这名字就给人干茬茬的味道,这里多的是风沙,缺的是水,不像传说中南方湿润得似乎插根扁担就能冒出芽来,在这里种一棵树就像养活一个孩子那么费劲儿。眼下,成群的绿树给戈壁滩穿上了‘外衣’,这得下多大的力气和功夫?”德令哈市尕海镇60多岁的祁永昌,说起海西的林业发展充满感慨。
柴达木盆地因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享有国家“聚宝盆”的美誉。但是这里也是全国八大沙漠区之一,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2亿亩,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曾经是海西缺树少草、风沙肆虐的形象写照。
矢志锁住“黄龙”、托起“绿色海西”的信念,在“生态优先”的绿色风潮中,铿锵的足音回荡在戈壁深处。
海西州以“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封造兼治”作为理念的源头之水,从久远的岁月在荒漠中植下棵棵红柳,以农场为基点向周边扩绿的“农场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先后实施工程固沙、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为挡住狂风沙尘不再威胁城市、乡村筑起了一道道生态屏障。
信念迸发力量。沙漠、戈壁滩、风蚀残丘、潜在的沙漠化土地在人与自然的挑战中,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蜕变。枯燥的数字因为和富有生机的绿色连结起来而变得生动:“十二五”期间,海西州争取各类林业建设资金15亿元,完成人工造林64万亩,封山封沙育林山102万亩;湿地保护124万亩,中幼林抚育5.1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达18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比2010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数字浸透了艰辛,汗水换来狂风消歇、沙漠怯步,同时也见证着海西举全州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持恒向前,并向广阔区域延伸辐射。
“我在德令哈生活了20多年,眼见着德令哈因为树多了变得越来越美了。短短五年的时间,巴音河两岸从过去的‘垃圾场’变成跟画里似的绿色景观带,就连以前光秃秃的柏树山,也因为连年栽树变成了景点。树多了,雨水多了,气候也不像过去那么干燥了。”家住德令哈市河西街道盛源小区65岁的李兰老人,说起林业发展,就禁不住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变化连在一起。 绿林,让德令哈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完成了重塑和再造,使这座远在大漠戈壁的城市因为浓浓的绿意,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十二五”期间,德令哈仅用在植树造林上的投入就累计近4亿元之大,先后实施绿化工程近80个,完成人工造林86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87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达33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9%,与五年前相比增加了4.45个百分点,城市绿化率达到42.46%,人均绿地面积达13.6平方米。 林业的发展连起了这座城市的绿色产业链。近在身边的可鲁克湖——托素湖国家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因为植树造林筑起的挡风固沙“墙”,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有效遏制了水岸线下落的同时,为濒危的稀有野生动植物营造了栖息、扎根的家园。林业建设支撑的良好生态环境,让自然保护区声名鹊起,使这里成为“瀚海游”的经典驿站。 坐在穿行于德令哈的火车上,便可看到两边昔日的戈壁滩,已蜕变为连点成片的枸杞林地,这里种植的11.4万亩枸杞,不仅在防风固沙中使荒滩改变了模样,总产值达3亿多元的枸杞收入,不仅鼓起了当地“杞农”的“钱袋子”,还使大批省内外来这里打工的农民增加了收入,而这只是全州通过种植43万亩枸杞,在改变生态中发展“枸杞产业”的一个缩影。 林业建设铺就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四通八达中延展,这得益于各项政策措施的“保驾”,更因了资金保障的“护航”,才在“要风得风、要雨行雨”中产生“奇效”。 “十二五”以来,海西州重点公益林中央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的实施,对全州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制度和资金保障。全州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的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有2010年的1389.9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834万亩,占全省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的36.07%,在确立责、权、利的机制下,重点公益林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 柴达木梭梭林、格尔木胡杨林、可鲁克湖托素湖、诺木洪4个自然保护区,携手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向外辐射,将675万亩的土地揽于绿色“怀抱”。乌图美仁等3个重点封森保护区,把1323万亩的区域划了进来,在休养生息中孕育出彰显生态活力的未来“海西风景”。 置身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城段的布哈河南岸,昔日2400亩的荒地,曾经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的地带,正是靠着政策和支持,这里在“转身”中变成了连绵的湿地和丛林,成为天峻县的一个景点。其身后是天峻县湿地生态效益资金补偿试点——青海湖源头治理与恢复项目303亩、布哈河治理与恢复275亩的实施。 在《海西州沙区植被保护条例》、《海西州沙产业发展规划》、《海西州野生黑枸杞保护条例》等一项项保护和建设措施的落地生根中,海西把林业建设打造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柱,为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构筑生态屏障。 以项目带动主要景区、机场、铁路、公路、光伏园区的绿化建设,努力在戈壁建起具有海西特色的“绿色走廊”。目前,已完成柏树山道路绿化及周边绿化、栽植各类苗木及花卉近百万株,格尔木光伏园区乔木造林2300亩。完成德令哈机场道路绿化216亩……实现了“绿化、美化、景化、价值化”的协调与结合。 与此同时,随着节水灌溉造林等实用技术的推广,为高原干旱条件下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治理提供了新模式。目前,已完成了节水灌溉造林8万亩,是全省应用节水造林技术面积最大、成效最好的地区。实现了从“灌地”到“灌树”的转变,在解决农林争水矛盾的同时,为发展绿洲农业探索出了新路径。 绿色发展的号角正在回荡,海西在行进的路上,更期望在树起新高度的“十三五”凌空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