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日子过得更踏实——海西州格尔木市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纪实

29.10.2019  12:05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南部。上世纪50年代,慕生忠将军率领10万军民来到这里建设青藏公路,格尔木才真正走进人们的视野。

  1980年,格尔木撤县建市。然而,这座青藏高原上的新城,却因处于高寒、干旱区域,一些地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活极为不便。产业起步艰难,群众增收乏力,生活难以走出贫困的泥潭。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砥砺奋进,格尔木已经成为我国西部重要交通枢纽、“一带一路”黄金节点城市。2018年9月,全市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

  新的起点如何走好?格尔木市出台了《2018-2020年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着力提高非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并注重贫困村的提升,兼顾非贫困村的发展。

   支持的政策越来越实

  2000年,雷占山的父亲带着全家搬迁到了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西村。那时,雷占山只有10岁。他依然清楚记得那些艰难的日子,父亲患有胃癌、母亲智力残疾、弟弟听力比较弱,一家人靠低保生活。

  西村党支部书记宋继银告诉记者,2015年底,通过精准识别,雷占山一家被纳入了精准扶贫范畴。不仅如此,村里还动员他参加技能培训,学习驾驶装载机。又通过政府“530”扶贫小额贷款,帮他购买了一台装载机,让他开始在工地上揽活。

  “现在,我开着自己的装载机在附近工地务工,每天能挣600元,一个月下来能挣1.8万元。”雷占山自豪地说。如今,他的弟弟是生态护林员,每月能拿到3200元工资,母亲也可以领到养老金,一家子其乐融融。2018年,雷占山主动申请退出了低保。

  雷占山一家只是格尔木市群众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这背后,是格尔木市为精准脱贫精心构建的一套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保障体系,以及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绩打出的一套政策“组合拳”。

  产业发展、资产收益、转移就业、医疗保障和救助等7个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交通、水利、电力、文化、危房、医疗卫生等10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老年人养老、残疾人托养、贫困学生教育助学”3个配套办法;创新实施脱贫保、防贫保等项目,建立防贫关爱金等,真正确保脱贫不脱政策,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

  实打实的政策,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在确保全市76%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支出的基础上,格尔木市进一步建立健全刚性投入机制,市级财政每年按20%的增速安排扶贫资金,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格尔木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副局长赵军说。

   挣钱的路子越来越多

  在郭勒木德镇城北村党支部书记汪红林的记忆中,城北村是一个移民村庄。从上世纪70年代起,陆续有周边地市的人迁徙到这里定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村庄。

  “1970年,我的父辈们从西宁市湟中县迁移到格尔木,成为格尔木市的第一代农民。1984年,又搬迁到了城北村。”汪红林回忆说,“这里的土地肥沃,庄稼长得好,家家户户都能吃得好、穿得暖。”

  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迁徙到城北村定居,地少人多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地块零散,平均每人只有三五分地,村子基础设施薄弱,村集体也没有一分钱收入。2015年底,城北村被认定为贫困村。

  “根据贫困村的发展实际,市里投资1500万元,实施‘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扶贫产业园’项目。”赵军介绍,“包括城北村在内的16个贫困村,将财政支持的启动资金入股到企业,每年能享受10%的固定分红。现在,16个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已突破3万元。”

  除此之外,当地企业在招工时还特别向贫困村倾斜。“村里有30多个孩子,一毕业就有了正式、稳定的工作。入职第一年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第二年就能涨到3000-4000元。”城北村村委会主任祁得明说,“孩子们有工作干,家里稳定脱贫就不是问题。”

  “社会力量的帮扶,不仅体现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直接帮助,还要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推动经营业态、要素不断下沉,更是创新体制,让贫困村、贫困人口共享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赵军总结道。

  近年来,格尔木市不断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并加速与旅游、电商、物流等产业相融合。青藏电商产业园、昆仑梦工厂等一批新业态,正在成为格尔木市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源源不绝的原动力。

   幸福的步子越来越稳

  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昆仑山下的仁达合作社总是游人如织。游客可以去温室大棚里采摘,可以去池塘钓鱼,还可以购买枸杞、鸭蛋等生鲜农产品。茄子、西红柿、黄瓜……仁达合作社的果蔬种植品种已近20多个,注册的“大头哥”商标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节假日一天的销售额能达到两万元。”合作社理事长李国善说,“目前在合作社就业的村民有200多人,合作社通过牲畜代养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养殖八眉猪,拓宽增收的路子。同时鼓励周边村子入股合作社,可享受每年股金10%的固定分红。这样,既充实了村集体经济,也让合作社发展壮大。”

  在精准脱贫的实践中,格尔木市探索出了“N+贫困户”“股份+贫困户”“贷款+贫困户”等多个模式,并鼓励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的利益共同体,力争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以上形成规模、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雨露计划”为代表的技能培训,已累计惠及1600余人(次)农牧区富余贫困劳动力。

  “在脱贫攻坚及巩固提升阶段,格尔木市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注重调动脱贫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脱贫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赵军介绍,“此外,稳步推进生态扶贫和就业扶贫,持续提升脱贫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才能让幸福的步子越来越稳。”

  目前,格尔木市稳定设置225名生态护林员岗位,保障每人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2019年,格尔木市已着手发展较弱的行政村,在每村开发5-10个公益性岗位,动员群众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和保洁、安保、养老护理等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