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海西十二五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青海的主要资源在海西,青海的主要工业构架在海西,海西拥有全省90%以上矿产资源和全省45%以上土地及其作为全省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越来越被全省人民认可。
“十二五”是海西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既是海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五年,也是超越自我、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五年。海西这五年:
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步伐加快调整;
经济动能进一步转变;
传统产业增量不断扩大;
新兴产业得到全面培育;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西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建设,海西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全州各族人民群众的认可。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围绕“2456”的奋斗目标,实现海西在藏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率先全面脱贫,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乃至西部民族地区前列……一幅幅带领全州人民发展、奋进的新蓝图已绘就,“十三五”的方向和目标已明确。相信,在海西上下共同努力下,海西各族人民必将谱写好建设藏区第一强州的新篇章!
十二五成就展示篇
看发展成果:
惠及人民更多更公平
海西州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用足用好中央支持藏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等特殊政策,持续实施十大改善民生工程,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全力实施“扶贫解困工程”、积极抓好住房保障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州各族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看循环经济:
既要发展更要绿水青山
“十二五”以来,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紧紧围绕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体要求,把改造提升基础产业作为发力点,以降低资源消耗、延长产业链条、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链项目、企业、基地、园区为载体,以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工业园为主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特色生物、现代服务等五大产业,打造形成特色鲜明的千亿元锂产业、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千亿元新材料产业、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等“五个千”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发展动能重大转换、企业发展重大转型,助力循环经济提质增效,保持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
看民族团结:民心向党根基更加牢固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支撑点,也是支援和稳定西藏、新疆南疆的重要保障基地。
特殊的州情,决定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在全局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海西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群众基础、民族宗教工作基础和历史基础。先后制定颁布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条例》《海西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主体责任清单》等一系列制度。当前,全州创建工作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矩、有章可循。通过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家庭、社区、村庄、乡镇、机关、学校、企业、寺院、军营的“九进”活动,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州级领导及各行业主管单位的牵头作用,先后开展了州、县(市、行委)两级“互观互检”现场观摩推进会,全面提升创建水平。相继举办了全州中小学校、城镇社区、企业、机关单位、军警部队、政法系统、金融系统等“互观互检”活动,在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大家庭里融汇祥和氛围,实现民族团结共同进步。
看扶贫攻坚:
率先实现贫困人口全清零
“十二五”以来,海西通过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项扶贫开发举措,全州贫困人口从“十二五”初的5.3万人减少到1707人,5.1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1307元增加到2015年的2901.24元。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43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8亿元。项目惠及全州贫困人口14.9万人次。特别是2015年以来,海西州制定印发了海西州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等八个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及交通、水利等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并从解决制约脱贫攻坚的老年人养老、残疾人托养、贫困学生教育助学等突出问题入手,制定出台三个配套办法,同时,为确保我州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州委十一届十五次全会表决通过《中国共产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关于年内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的决议》,全方位构建了海西州“1+8+10+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看农牧业:打好特色“拳”收入节节高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西州农牧业以调结构、转方式、增产增效为核心,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生产布局,优化种植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专业化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品牌精细化、加工系列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通过打造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82元,同比增长7.1%,完成农牧业增加值26.8亿元,同比增长7.6%。
看交通建设:致富路网雏形展现
“十二五”时期是海西交通运输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大、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时期,交通运输条件、运输能力均有质的提升,交通运输向科学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交通运输业服务和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公路】全州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境内G6线共和至茶卡段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至2015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3万公里,同比2010年增长4490公里。
【铁路】海西州现有铁路和在建铁路共7条。目前,海西境内铁路通车里程1454公里。
【机场】海西州现有机场3个,格尔木机场为军民两用机场,德令哈机场2015年6月建成投入运营,花土沟机场2015年底建设完工投入试运营。
【道路运输】“十二五”期间,全州新建和改扩建大柴旦、茫崖、天峻等汽车站15个,全州已建成汽车站达到44个。
看城乡建设:栉比鳞次展新颜
【建美丽乡村38个】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海西州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推进, 2014年至2016年共建设高原美丽乡村38个。并按制定实施方案,从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其他类六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共计建设项目241项,完成投资4.79亿元。
【建保障房6万余套】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至2016年,海西州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61791套;农村牧危旧房改造43178户。
看水利事业:戈壁处处是绿洲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西州以民生水利为抓手,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十二五”期间水利投资累计完成58.4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近4倍,实施水利项目571项,水利各项事业进展顺利。包括建成蓄集峡、那棱格勒河等水库工程,调蓄供水能力由现状的年4.75亿立方米提高到11.09亿立方米。启动柴达木河湖连通、引楚济柴调水工程前期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柴达木水资源短缺的先天不足问题。同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农牧区饮水巩固提升工作,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
看社会事业:
各族群众齐欢颜
【教育】近年来,海西州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效,教育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0年起,州、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在全省率先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政策,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实行15年免费教育。截至目前,全州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75%,走在全省前列。
【科技】“十二五”以来,海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十二五”以来,共取得科技成果173项,科技成果及奖励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文化】累计落实资金9.53亿元,先后建成海西州图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服务设施。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藏传佛教寺院寺庙书屋覆盖率达100%,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成功举办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体育】成功举办了全国玉珠峰登山大会、“激情穿越柴达木”徒步探险活动等品牌赛事。全州体育场馆覆盖率达88%,60%以上的城市街道、40%以上的乡镇建有体育组织,100%的城市社区和64%以上的农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6平方米。
看社会保障:福祉编就幸福网
“十二五”期间,海西州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为重点,为全州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促生态、惠民生、保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现已覆盖各类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目前参保人数10.93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目前参保职工2.37万人。
【医疗保险】目前全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万,参保率97.9%,其中城镇职工13.3万人,城乡居民26.7万人。
【失业保险】目前失业保险参保企业330户38052人,参保率87%,覆盖率90%。
看旅游:大美海西惹人醉
“十二五”以来,海西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全州累计接待游客2471万人次,年均增速15%,实现旅游总收入103亿元,年均增速33%;较“十一五”末的待游客831.79万人次和旅游收入16.15亿元分别增长2.97倍和6.38倍。共落实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道路建设等各类项目49个。新增A级景区2个,全州A级景区达到10个。茶卡盐湖景区成为海西州第一个游客人次达130万、旅游综合收入4565万元的景区,成为全省第三张旅游名片。昆仑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格尔木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申报并成功评定热水古墓葬群、柴达木魔鬼城、天峻神湖之源、哈拉湖等8个风景名胜区。“魅力海西州”“激情穿越柴达木”“海子青年诗歌节”“探秘柴达木”等一系列旅游品牌吸引力、影响力与日俱增。都兰海寺草原、柴达木雅丹地貌、哈拉湖等景点成为自驾车旅游胜地。
励精图治篇
率先脱贫率先建成小康走在发展前列
发展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十三五”时期,是海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海西州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王国生书记在海西调研时提出的“三个走在前列”具体要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围绕“2456”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海西在藏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率先全面脱贫,建设藏区第一强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乃至西部民族地区前列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在全省率先两年实现整体脱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四大传统基础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特色生物、现代服务业五大新兴产业;基本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向西向南开放桥头堡、青海精神柴达木高地。
循环经济实现新突破
加快改造提升基础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构建科技引领明显、创新驱动突出、循环特征显著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推动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达到新水平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保障,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设美丽海西,建成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
民族团结绽放新花蕾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效能推进,为创建先进州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形成干部一心干事、干劲十足,群众一心致富、团结和睦,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生动局面,以实际行动奋力谱写着海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改革开放释放新活力
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进一步丰富开放内涵,提升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合作与竞争,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最富竞争力的开放新高地,建成青海向西向南开放桥头堡。研究推动格尔木西部自由贸易区,申报柴达木内陆开发开放试验区。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进入西亚、南亚、中亚及欧洲地中海国家的战略通道,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枢纽、重要通道、重要支点,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海西的明天会更加繁荣美好、和谐幸福!(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