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十年的湟水河“居民”回来了

17.10.2017  09:09

  青海新闻网讯 湟水河畔的绿道上,我们欢快地骑行着,享受着大水面,感受着“西宁蓝”“高原绿”。你可曾想到,还有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陪伴我们一同嬉戏,它们是湟水河中的土著鱼类!10月16日,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通过多年持之以恒地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水入城”工程,全力以赴地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致力实现“河长治”,我市的城市生态功能整体提升,生物多样性有效增加,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以及西纳川等均出现条鳅属鱼类。

   土著“居民”回来了

  采访中,一位从事水资源保护多年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1997年他还在南川河中发现有石板鱼,2005年为了解鱼类在湟水河的生存状况,他和几位同事曾在南川河畔打捞过三四天,结果是失望而归,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而今年令他们欣喜的是,不仅看到了拟鲶高原鳅,还看到了黄河裸裂尻鱼和花斑裸鲤等。拟鲶高原鳅就是湟水河里的土著居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被本地老百姓称作“石板鱼”的小家伙曾活跃在湟水河,曾经它们濒临绝迹,而如今在西宁多条河流里重现它们的身影。它们小小的身影出现,却带给我们无限欣喜,因为这说明我市水资源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据了解,在全省分布的各类水生生物中,鱼类有49种,多数种类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我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确定对我省大鲵、水獭、川陕哲罗鲑3种国家二类保护水生生物,以及西藏山溪鲵、黄河雅罗鱼、青海湖裸鲤、拟鲶高原鳅等14种省级保护水生生物全面实施保护。

  一河清水向东流

  “春江水暖鸭先知”。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土著鱼类的现身。

  新的理念引领新的思路,新的思路形成新的决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领导始终关注湟水河治理情况,部署、调研、督导、推动的脚步从未停歇。我市积极创新思路,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治水兴水全过程,以水为源,全面呵护“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以水为脉,精心打造“城水相依”生态景观;以水兴业,加快发展“亲水经济”生态产业;以水为魂,全力构建“人水和谐”生态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充实。

  从正本清源,减少泥沙总量;到多措并举,增加河流水量;到综合施策,提升景观质量;再到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我们眼前的湟水河终于改变了“肤色”,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面貌已经显现。

  西宁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前不久,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国家技术评估。自2013年7月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我市以建设幸福西宁为目标,以“一横、两纵、三群、四片、五块”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为支撑,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为核心,全面构建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安全高效的水利用体系、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和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以“三川一水”为纽带,形成了点线面结合、软硬工程齐发力、具有显著高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空间格局,基本完成了13类42项工程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下一步我市将以实施“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为行动框架,全面构建丰富多样的陆生、水生和湿生生态系统,为塑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新优势,夯实“幸福西宁”生态本底做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