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0个消防站握指成拳——全省多种形式“微型消防站”建设侧记
题记:古人云: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衡量全局,点滴入手;不以事轻,以小见大”,正是对全省公安消防部队近几年工作路线的高度凝结。这支部队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创新突破”发展思路,始终坚守“为民服务”唯一宗旨,始终坚定“服务社会”意识要求,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在灭火救援、火灾预防、宣传教育和部队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目前全省推行的“微型消防站”建设工作就是一个缩影。
消防工作,任重而道远;消防工作,需全民皆兵。
为积极引导和规范社会单位、街道社区、农牧村庄消防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其自查自纠和自防自救能力,今年,省公安消防总队充分依托“一室一队伍”、“一村一警”机制,在全省广泛推进“社区联防站”、“寺院消防服务室”、“消防村警工作室”等多种形式的“微型消防站”建设工作。目前,全省2000多座寺院、140多个社区、210多个消防重点单位、3300多个农牧村共计5700多个消防服务站点均投入执勤,业已形成了“雨后春笋”、“星罗棋布”的局面。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此项工作正是总队党委“走前人未走之路,创前人未创之业”思维模式的充分体现。其意义,为的就是真正扭转消防工作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局面,为的就是让“全民消防”成为群众共识、成为社会共识。
消企联防构筑单位网络化消防力量
2015年10月21日,古城西宁核心商业区力盟商业巷一大早就人流熙攘,彩旗飘扬。“西宁市商业区微型消防站成立仪式”几个立体大字在中心楼大屏幕上显得格外耀眼。
这天,我省首个微型消防站正式亮相力盟商业巷。该站主要围绕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综合娱乐等人流集中区域开展消防宣传、演示消防技能、巡逻执勤备战等工作。可以说,微型消防站就是一个小型的专业消防队,具有遍布广、到场快、机动灵活等特点,是企业单位家门口的“119”。
微型消防站实行的是24小时全天候执勤,一旦某个区域发生火灾,消防人员可从微型消防站出发,就近、快速抵达现场,按照“一分钟出动、三分钟到场、五分钟处置”要求,有效处置初起火灾。因此,微型消防站的成立肩负的不仅仅是辖区的消防安全,更是有效处置火灾初起阶段的有力保障。
为加大全省微型消防站建设工作,总队制定下发了《青海省微型消防站建设指导意见》,对队站建设的规模、数量进行了明确。要求各地在商业、办公、居住、旅店等多功能区域建立微型消防站,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水枪水带、灭火防护服等消防装备。并结合实际,对标牌置放、工作制度建立、台账管理加以规范,逐步实现“有人员、有器材、有战斗力”的基本标准。
各地积极动员,层层部署,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考察,制定下发微型消防站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分片包干、帮扶指导的方法,督导社会单位落实建设资金,按照标准购置配备消防车和相应器材,目前在全省形成了“多点面、全覆盖”的趋势。数据显示:全省计划建设社区微型消防站217个,已建成141个,达到总数的65%;全省计划建设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385个,已建成219个,达到总数的57%。同时建成46个区域联防微型站。截至2016年3月底,建成率要达到100%。
在微型站的管理中,各地实行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两手抓”。各地建立微型消防站应急联动通讯手册,制作辖区微型消防站分布地图,将微型消防站站纳入指挥调度范围。同时,定期与微型消防开展协同灭火演练,定期组织站长、业务骨干参加火灾战例研讨,定期组织义务队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想定作业训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重点布防构建寺院多点式消防力量
“你好,是消防队吗,我是东关清真大寺志愿消防队员,我们这里着火了,请速来救火……”
报警的同时,志愿消防队员迅速与总服务室通过对讲机联络,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随后寺院志愿消防队1名队员携带井钩,1名队员携带水带、水枪到达广场室外消火栓处,迅速打开井盖铺设水带,连接水枪对起火部位进行初起扑救……
2015年7月21日,省公安消防总队在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召开了“一室一队伍”建设现场会。今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提出了构建“和谐寺观教堂”建设要求。总队以此为契机,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下发了《青海省宗教活动场所消防“一室一队伍”建设推进方案》,以“整体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次覆盖”为主线,在全省范围内深入推广“一室一队伍”建设。“一室一队伍”建设是消防总队专门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为全省宗教寺院量身打造的一项“防火墙”工程,即利用三年时间,在各级各类宗教寺院场所分批次建立“消防服务室”和“僧侣志愿消防队”。
据了解,各寺院“消防服务室”建设主要依托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立,配备手抬机动泵、灭火器、灭火救援服、水带水枪、应急照明灯等必需的消防器材,明确1名公安派出所民警、1名消防监督管理干部和1名消防安全管理人为责任人,负责宗教寺院场所日常消防安全巡查检查、宣传教育及初起火灾扑救等工作。消防志愿者队伍则由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委员会人员和僧侣组成,根据文物保护级别配置10至30人的志愿消防队伍,定期组织开展消防知识讲座、实地操作、疏散逃生演练等不同类型的“消防一课”。
一石激起千层浪。结合今年开展的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和冬春火灾防控工作,各地充分发动消防监督干部,深入管辖区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了一次全面普查,逐一登记造册,并按照宗教活动场所“户籍化”管理要求,实行片区干部与宗教寺院“一对一”监管,进一步做好“一室一队伍”的建设指导工作。
目前,全省宗教活动场所消防“一室一队伍”建设活动已初显成效。据统计,全省目前建立寺院消防服务室基数为2129个,已投入执勤的达到2022个,达到总比例的95%,共发展僧侣志愿消防队员7400余人。预计2016年将全部完成国家级、省级和市(州)级文物保护类宗教活动场所消防服务室和志愿消防队伍建设。
延伸触角构架农村覆盖式消防力量
青海农牧村点多、面广、线长,加之少数民族集聚,语言不通、交流不便,给消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不少难度。
今年以来,为全面消除广大农牧村消防工作“空白点”,切实解决消防警力不足、宣传教育触及面有限等症结,总队再出重拳,充分结合省政府、省公安厅“村警”平台,创新性地提出了消防工作“一村一警”革新性举措。依托这个平台,全省招聘了4530名“消防村警”,并协调政府相关部门督导3358个农牧村设立了“村警工作室”,将其作为村警办公场所。
火车跑得快,还需车头带。在2015年9月10日省政府召开的“村警”工作机制推行部署会上,要求各地要把“村警”工作作为平安青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11月,经各地公安派出所和消防部门择优筛选,从近万名村团支部书记、复员军人、优秀青年中选拨出了4530名“村警”。对此,全省各级政府从基础设施、办公经费、教育培训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极大地调动了村警队伍工作的积极性。
为充分发挥村警消防工作的“帮教员”、“管理员”和“宣传员”职能,总队制定了《农牧村“一村一警”消防工作手册》,在保持原有人员、场所、制度、职责不变的基础上,结合消防工作实际,对消防工作职责任务、火灾预防扑救和消防宣传教育等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同时,联合省公安厅从11月10日至20日,对全省招收的4530名“村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从如何查找火灾隐患、如何进行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帮扶指导,切实提升村警开展消防工作的综合能力。各地村警本着“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广泛开展护村、护校、护院等防火巡查工作和贴近家庭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成效。
自村警上岗以来,全省以“村警工作室”为支点,调派近百名一线消防监督干部分片包干,调动广大群众为村庄小学、卫生所、村委会等场所制定灭火预案,开展各项防火巡查工作。据统计,村警上岗以来,共开展检查5680余次,发现电气线路乱拉乱接、可燃柴垛私乱堆放等火灾隐患6190处。
“一村一警”消防工作模式受了广大农牧民的大力支持。很多群众认为,“消防村警”虽然不是真正的消防员,但他们作为普通村民,更清楚火灾隐患什么地方最集中,做起工作来也更方便。“我们有时候不懂汉语,全靠村警反复帮教反复地做工作,他们很受欢迎。”大通县一名村民如是说。
如今,“一村一警”消防管理模式已从单一的队伍建设发展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农牧村“消防管理组织”。对“消防村警”的建设前景,各地将继续与公安机关联合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保障水平,在“一村一警”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为“一村两警”、“一村多警”,将这项工作打造成一个亮点工程、民心工程、服务工程。
名虽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社区联防站”、“寺院消防服务室”、“消防村警工作室”……他们说法各异,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型消防站。省消防总队以其独特的思维定位、创新的发展视角,将三者科学整合,给了未来社会消防工作很大的想象空间和成长空间。省公安消防总队长万志祥、政委梁云红对“消防微型站”建设工作可谓信心满满,面对消防工作新模式的考验和挑战,他们对其发展前景给予了巨大的信心和勇气!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最基层、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消防服务站,全省5740多个布点,如星星之火,正以燎原之势发挥着消防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为全省消防安全树立一片天……(闫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