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的“西宁模式”

23.02.2017  21:40

  2016年6月,西宁市入选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城北区率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建立合作关系,为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城北区中医院建立了全省首家医养服务中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拓展健康养老服务方面进行探索,西宁市医养结合工作开始起步。

  这是西宁市深化医疗改革的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西宁市医改惠及民生的特点。

  通过深化医改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医疗事业得到发展,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这是西宁市医改的良好愿景和最终目的。

  近年来,西宁市医改工作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围绕医保、医药、医疗协调联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全省启动综合医改试点工作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综合医改试点任务,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全程管理模式、“三家”服务、紧密型医联体、基层综合医改等改革取得新进展,创出了西宁特色,打造了“西宁模式”。

“医养结合”开启养老新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需求在新形势下尤为显得紧迫和重要,怎样让失能、弱能老人在享受养老服务的同时,就近、便利享受医疗保健,让他们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西宁市率先推进“医养结合”,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

  走进城北区中医院医养服务中心,走廊里很安静,环境整洁敞亮,给人一种放松、宁静的感觉。

  90岁的郭堂印老人正靠在床上看报纸,喜爱安静的他一个人居住了一间房。郭堂印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子女们都很孝顺,但确实也没那么多时间照顾患有心脏病的郭堂印。于是,经过考察之后,郭堂印住进了医养服务中心。

  “这里环境很好,大夫和护士也像孩子一样照顾我,我一有点不舒服,也能立刻得到治疗。提出需求,他们也会尽可能满足,比如,我需要吃的药,医院里没有的话,他们也会想办法去外面采购。”郭堂印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在医养服务中心里,设有康复室、咨询室、阅览室、活动室等,老人们有充分的娱乐生活,也能和医护人员或者别的老人唠唠嗑,日子也不孤单枯燥。

  “在过去,看病的地方养不了老,养老的地方看不了病。推进“医养结合”之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这是一项阳光事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城北区中医院医养服务中心总护士长闫玉玲说。

  截至目前,西宁市已有2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36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这种“医养结合”模式的推进,能够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养老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2016年12月,西宁市政府印发了《西宁市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实施方案》。今年,全市90%以上的医疗机构将开设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建档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免费体检率达到70%。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健康养老床位达到7张以上,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70%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藏医医院)设立老年病科或门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免费体检率达到90%。

  西宁市将构建居家型、互助型、植入型、专业型、引入型等多元化医养结合模式,补齐医养服务短板。通过拓展健康管理、长期照护、失能康复、中藏医特色、智慧医养等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效能。建立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准入退出、多点执业、财税扶持等制度,支持“医养结合”稳步推进。同时,健全健康促进、人才培养、社会参与、行业监管、考核评估等机制,推动“医养结合”产业健康发展。

医联体及医疗集团建设让患者得实惠

  西宁市在湟源、湟中和大通三县分别组建了县、乡、村三级和市、县、乡、村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及医疗集团,进一步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搭建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强化人、财、物统一管理,构建管办分离、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带动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技术和能力整体提升。

  2016年7月16日早上10时,在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大通县第二医院)手术室里,正在进行着一台胆道镜手术,主刀医生是第一医疗集团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邢国统,他和医疗集团第二分院的两位外科医生一起正在为病危的患者手术,这是一次医疗集团联手挽救患者生命的协奏曲。

  65岁的男性患者,三年前因胆结石实施了胆囊切除术,7月15日因中上腹疼痛并发热,来到第二分院就诊,分院以梗阻性黄疸收入住院,经各项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当时患者疼痛难忍,如不及时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但第二分院从未开展过此项手术,如果给病人进行2次手术,将有很大的风险。

  二分院院长王文庆马上想到了总院,并当机向总院发出求救,总院立即回应,派遣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外科专家及熟悉手术器械的主管护师带上总院胆道镜设备,立即前往第二分院为患者进行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正是因为紧密型医疗集团统一协调、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才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院长王文庆深有感触地说。

  同时,集团各分院的放射影像、超声、病理、电生理、内镜等图像实时汇总传输到总院诊断中心,总院专家第一时间对疑难图像进行诊断,方便了分院疑难病患者的影像诊断,有效提高了各分院的诊疗水平。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集团实行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避免了重复检查、资源浪费,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分级诊疗进一步破解“看病难”

  通过综合施策和打“组合拳”,西宁市分级诊疗各项政策平稳有序推进,2016年县级医院门诊、住院人次较上年同期分别上升10.39%和16.25%,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人次较上年同期分别上升44%和43.46%。呈现“双升”趋势。城乡参保居民就医习惯逐渐转变,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防治结合的就医新秩序正在逐步形成。

  在湟源县人民医院,来自申中乡大路村、66岁的谭福每周要做三次血液透析,他患有糖尿病肾病已经8年多了。以前都是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做透析,一周三次,每次往返既费时又费力。

  “现在好了,方便太多,既省费用,又不奔波,真是为我们患者办了一件大实事!”尽管精神有点不济,谭福仍然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这得益于湟源县人民医院去年9月投入使用的血液透析室。

  以前患者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是无奈之举,因为基层医院不具备相应条件。推进分级诊疗,就要基层医院的“软件”和“硬件”实力都得到提升。

  西宁市不断加强硬件投入,提升基层医院的诊治率,同时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对口帮扶、专科建设等方式,提升服务能力,使得疑难杂症在县级层面就能得到诊断和治疗。

  在湟源县大华中心卫生院,古色古香的中医馆引人注目。在卫生院里,患者能够进行拔火罐、针灸、牵引、推拿、按摩等康复治疗。

  在以前,患者只能去县医院才能进行这些康复治疗,如今,村民在家门口看病、看好病已不再是件难事。

  患有多年腰椎间盘突出的李胜莲每月都到县城去看病,最让她闹心的是她家住在大华中心卫生院附近,但医疗条件有限的卫生院根本解决不了她的问题,到县城看病,还费时、费力且花钱多。可现在不一样了,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她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康复治疗。

  “这得益于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倒逼我们基层医疗机构不断完善硬件的搭建,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既减轻了上级医院的诊治压力,也让患者就医更便利更轻松。”大华中心卫生院院长李迎新说。

(摘自2月23日青海日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