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在草原深处的身影——走转改·感知地理国情报道之四

19.08.2014  22:52
核心提示:   说起地理国情普查,也许很多人会很陌生,简单点说,就是要制作一张能全面、精确展现各地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高清“全身照”。  不过,青海作为一个面积72万平方公里的大省,给

   说起地理国情普查,也许很多人会很陌生,简单点说,就是要制作一张能全面、精确展现各地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高清“全身照”。

  不过,青海作为一个面积72万平方公里的大省,给它做一张“全身照”,那可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在记者随走转改·感知地理国情采访团采访的8天时间里,不论是在广袤的草原深处,还是人迹罕至的山沟,经常会看到普查人员为我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忙碌在一线。

  记者见到地理国情普查员王来强时,他正和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同事们忙着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山区进行普查。王来强告诉记者,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承担大通县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目前该区域主要进行的是内业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集工作,已完成内业解译图幅48幅,外业核查完10幅,一级检查完7幅。

  “除了记录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还需要记录沿途走过的公路的宽度、材质及居民楼的楼层特点、学校、行政单位的名称等。王来强说,国情地理普查是一个求实的过程。类目分得越细,对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了解就会越细致,越有利于对当地进行评估。

  “你看,地图上显示这一片是荒地,而我们实地普查发现这一片绿草茵茵,因此我们需要在地图上修改,也需要在数据库里更新,标记这里地貌的具体变化。”普查工作人员李廷海一边拿着卫星拍摄的调查地图作标记,一边对记者说。

  李廷海,本是青海绘源龙图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在今年初启动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他被抽调到海北地区进行地理国情普查。他告诉记者,此次他们所承担的是门源回族自治县8乡4镇,共计约6381平方公里的地理国情普查任务,目前已完成全县的基础资料、部分专业资料的收集及分析,内业解译1:2.5万6幅完成自检、互检,外业样本数据采集完成,收集资料及样本库正在进行中。

  “由于门源测区地形复杂,高低悬殊,北靠祁连山脉,南连达板山脉,测量面积大,而且平均海拔高,最高海拔达5000多米,天气多变,这为外业样本的工作采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李廷海说,地理国情普查是个细活儿,不仅要到自己负责普查的城镇去核查每栋房子的用处,还要到村落去调查每块地上的作物,最为困难的是,大山深处的地理地貌还要去普查。

  “每个测绘员每天的行走路径都有仪器记录成图,如果没有走到实地普查就等于是作弊。”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王苑说,只要人能到的地方,普查员一定要去到;只要内业工作解释不了的现场,普查员也必须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