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渔业:青藏高原的朝阳产业——青海绿色农业发展巡礼之三

28.10.2014  13:04

      “我们青海也产三文鱼啦!”近日,在北京工作的青海人苏海琳女士从朋友的微信中看到青海沿黄河水域通过网箱养殖的三文鱼图片兴奋不已,连忙向身边的同事们夸耀起来,满脸堆满了自豪。

  三文鱼是养殖鱼类中的高端产品,因对水质要求非常高,略有污染即无法生存,被业界认为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其肉和卵均为高档营养食品,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享有“水中黄金”的美誉。世界上三文鱼养殖最有名的挪威,每年我国要进口4至5万吨,不仅价格昂贵,其新鲜度因长距离运输而大打折扣。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因气候冷凉,从龙羊峡至民和的黄河沿线夏季无洪水,冬季无结冰,水质清澈纯净,是发展冷水渔业的黄金水道,极适宜虹鳟、金鳟、白鲑等高档鱼类生长。随着黄河上游水电站开发建设形成10座大中型梯级水库,为发展网箱养殖提供了57.4万亩的广阔水域。

  2007年,我省依托纯净的水域资源,借鉴和引进挪威成套三文鱼网箱养殖装备技术和先进生态环保养殖经验,从美国、挪威、丹麦引进鱼种,以深水大网箱养殖为主推技术,以推广应用丹麦、挪威高能环保饲料作为养殖环境和产品质量保证,在沿黄水库开展三文鱼网箱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并获得成功。省渔业局局长王海介绍,经过几年发展,我省沿黄流域网箱养殖场已发展到26家,网箱面积增加到近14万平方米,占全国鲑鳟鱼网箱养殖面积的70%。截至2013年,全省鲑鳟鱼产量达3641吨,占全国鲑鳟鱼网箱养殖产量的12%,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网箱养殖基地。

  目前,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大连等10多个国内一线城市,并打进沃尔玛等国际大型超市,已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营销网络。作为新型产业,冷水鱼养殖正从幼苗迅速变为“摇钱树”,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拓宽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

  深秋的黄河,风平浪静,水清湛蓝,一排排规格不同的冷水鱼养殖网箱静静地漂浮在河面上。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德衡隆乡洼家滩村的省鲑鳟鱼网箱养殖试验示范实训基地,工程师星强华正在对来自尖扎、循化和化隆三县的10多名养殖户进行渔业生物安全、网箱养殖技术、网箱养殖鱼病防治技术的操作培训。

  “冷水鱼网箱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水产养殖方式,必须引进一流国际技术,让渔业率先在农牧业中实现现代化,才能带动更多沿黄农民实现增收。目前,全省的养殖装备和管理技术已达到世界一流,最大难点是如何在沿黄从事农耕和拉面经济的农民中推广这些新技术。”星强华说。

  为此,省农牧厅在洼家滩村的黄河边建起了以鲑鳟鱼网箱养殖科技研发、试验示范、种质保存、良种选育为职能的省鲑鳟鱼网箱养殖试验示范实训基地。基地建有培训教室、学员食堂宿舍,有实验室、钢制标准网箱34只和8只标准化深水圆型网箱。不仅为周边的渔场年培育大规格鲑鳟鱼苗20万尾,还能生产商品鱼100吨。

  昔日外出务工的“拉面匠”马海林就是在该基地经过培训,成为一名在家门口发展渔业的“养渔郎”。如今,他的水产养殖合作社有成员80名,网箱养殖面积达5616平方米。去年共投放虹鳟、三文鱼、大西洋白鲑、欧洲白鲑等鱼苗32万尾,实现捕捞产量260吨,实现产值1600万元,纯收入达到了400万元。

  经专家测算,我省各梯级水库大坝间完全开发进行冷水鱼网箱养殖面积有1800亩左右,而我省才建成网箱210亩,只是可建设面积的11%。若对可建设面积进行全面开发利用,仅网箱冷水鱼产量即可达到5万吨以上。到2020年,全国三文鱼的需求量将达到30万吨,我省自产量将达到4万吨,届时养殖经济效益将达到20~30亿元,前景十分看好,其发展潜力和优势足以和挪威抗衡。

  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站长申志新介绍,近年来,为加快这一新型特色产业发展,我省从鱼卵引进、饲料应用、疫病防控、养殖水体环境监测、商品鱼产品质量检测等整个养殖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并建立水产品质量检测档案和产品可追溯制度。同时,邀请挪威养殖专家加大了养殖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明确了青海鲑鳟鱼产业走“现代化、国际化、高科技、可持续、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

  为打造国内一流的三文鱼养殖基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省已执行了“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从而使青海三文鱼品质达到、甚至超过了挪威三文鱼的品质,并在市场销售上抢占了先机。

  如此诱人的广阔“”景,我省如何做大做强,使青海渔业占据全国乃至世界一席之地,成为我省头牌绿色生态产业,青海所做的功课还很多。但最重要的还要高起点推进、高标准规划,增加高技术投入,走一条适合青海地域特点的渔业科学养殖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