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湖天竞自由——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观感

08.06.2016  21:59

6月的青海湖,鱼翔浅底、百鸟齐鸣。

历史有时就像一面哈哈镜,跨越漫长的时空纵轴,曾经,“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凄楚,如今,已被如织游客“美出天际”的赞誉所淹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青海最诱人的旅游福利。

就在两天前,《黄河报》记者还颇有些艳羡地调侃到,“青海湖就像是摆在你们家里的鱼缸,青海人未免有些太奢侈了!

但他们不了解的是,直到今天,守望这片家园的青海人依然持有的谨慎乐观。

这片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闪烁着蓝宝石般的光芒。然而,这面镜子背后所折射出的,则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阻挡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一道天然屏障,它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种质基因的重要库存。

上个世纪90年代,《大湖断裂》的生态忧虑,唤醒了青海人的环保意识,让我们明白,对于大自然而言,所有幼稚的幻想都会招致悲剧。

今天,站在布哈河边观赏湟鱼洄游的盛况时,头脑中闪过的念头竟然是:当老一辈青海人用洗衣盆购买湟鱼的酣畅,化为他们的后代不能一品湖鲜的尴尬时,曾经的那张渔网,疯狂捕捞的不仅是活蹦乱跳的湟鱼,也打捞出了后世必须直面的惨淡现实。

20多年来,从政府到民间,青海人一直都在用功弥补着生态保护这门落下的功课。

让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研员何玉邦所津津乐道的是,讲述科普常识,为大众揭开青海湖神秘的面纱,犹如《十万个为什么》般充满着趣味性。

我们理应为拥有青海湖而感到骄傲,他说到。

青海湖典型、独特,孕育了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它被誉为“天然的高原生物基因库”,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加入《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保护区之一、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上帝最后一块调色板,被遗落在青海湖。”在微信上,国内外的网友们不吝叹服,它所诱发的对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的关注,是世界性的。

1992年1月,青海湖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9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5月,青海省人大常委会通过《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走上了法治的轨道。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

它们,为整合力量保护与治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吹响了集结号,为促进整个流域实现生态功能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注入了新希望。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全流域完成林业工程总投资18206万元,实施完成大范围沙漠化土地治理、一批生态林建设项目,大幅增加了林地面积,灌木林盖度平均增长2.5%,高度平均增长10.2厘米。

让我们从冰清玉洁的仙女湾出发,走进灵动靓丽的青海湖湿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一片神秘圣境生态环境保护的每一次递进。

在这里,中国特有濒危物种普氏原羚纵蹄跃动。在这里,踏浪展翼的大天鹅起舞弄影,这里是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

时值6月,仙女湾湿地竞放不同颜色的野花,红的、黄的、蓝的,天光水色的大幕下,绿草茵茵,羊群悠然,鸟鸣啾啾,不经意间,这仙境般的造化会夺去你的思想,占据你的灵魂,悄然融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时下,正值青海湖湟鱼大规模洄游季节,候鸟集中繁殖开始了。

我们守候在布哈河口观望,候鸟蜂拥而至、伺机捕食,而青海湖里特有的湟鱼此时恰巧汇聚于此。艰辛洄游产卵的湟鱼,成了在青海湖繁衍的夏候鸟们共同的“主食”。

我们登上蛋岛观景台,成千上万的斑头雁孵化着幼鸟,目击狡猾的狐狸偷蛋时的小心翼翼和藏蛋时的偷偷摸摸。

在鸟岛保护站,我们还找到了这样一本科普读物《高原舞者——黑颈鹤》,它讲述了一只名叫“尼玛”的黑颈鹤在青海湖从出生到成长的生命历程。在结束语中,“尼玛”这样说道:“凝望着这片留有自己脚印的土地,我似乎还能在习习微风中嗅出自己的味道,舍不得这宽广的蓝天,低低的白云,赐予我食物的青海湖和湿地,还有这天地间见证了我存在的一切一切……我承诺,明年,又一轮的迁徙,我会回来!

今日青海湖,正如这个故事所描述的情景,令人神往。

望着这片蔚蓝的海子,我们同样希望,青海湖的生态治理,永远葆有生命的信念,并永远承载自然的法则。

梦幻的海子,洄游的湟鱼,青海人,又何尝不是在经历着同样一场洄游,颇感欣慰的是,今天,我们并没有置身事外!


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王建军主持
  5月1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水利厅
12.68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我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近日省财政厅下达资金12.水利厅
我省完成千余名省管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数据录入工作
  为切实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年度集中录入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