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沙岭:一个湖泊多如繁星的故事——秋访三江源⑦
水没了,湖没了,草原上的星星没了。
这是十多年前的一天,藏族汉子哇玛立在绵沙岭上,遥望星星海。目光所及,许多曾是湖泊的地方只剩下荒滩。
对在草原上生活的藏族群众而言,湖泊和草原一起,刻在他们世世代代的记忆里,是心目中绝美的风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牧民们,把境内星罗棋布的一连串大小湖泊称为“星星海”,它们就像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样,点缀在黄河源广袤的草原上。
1996年,从部队退伍的哇玛回到家乡玛多的林业部门工作。此时,正是玛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时候。受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至2005年,三江源工程启动前夕,玛多原有的4077个湖泊半数以上消失无踪,星星海已名不副实。
美丽的家园容颜不再,哇玛心里很难过。
“这一次,通过三江源工程,我们一定要把‘星星’还给草原!”这是当三江源工程开始时,包括哇玛在内的所有玛多人共同的心声。记住心中的难过,记住载满创伤的星星海,这是教训,也是让家园重现生机的动力。
要让星星海重现草原,得从天上、地下两个方向上想办法。
湖泊为什么会干涸?原因有二。第一是气候,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度的逐渐升高使干旱现象日趋严重,风季时间延长,大风加剧了草原沙化及水土流失。
第二是过度放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畜牧业片面追求数量的发展造成了草场大面积的退化,草原的水源涵养能力急剧下降,留不住水分。
先说天上。玛多县年均降雨量仅为305.7毫米,年蒸发量却为1264毫米。等着老天爷下雨给湖泊补水,完全不可能。此时,能依靠的就是人工增雨。
每年,气象部门的人们从6月起,在茫茫草原上开始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即使是6月,即使是白天,冷风依旧能轻易穿透人的衣衫,刮在皮肤上。而在野外过夜,更不知要吃多少苦。有了他们的努力,玛多地区降水量增加明显,仅开始人工增雨后的第一个五年就增加降水310亿立方米。
“降雨最多的时候,一天能下三、四场雨。以前,我们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雨,也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雨。”哇玛说。
而在地面,恢复植被是重中之重。对情况较好的草场,禁牧封育,退化严重的,进行人工种草。开始种草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当地先后种了好几种草,成活率却很低。有人开玩笑说,想找到一株适宜人工种植的草比找虫草还难。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良草种,最近几年成活率慢慢有所改观。在星星海,去年新种的披碱草已蔚然成片,放眼一望,绿意盎然。
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玛多地区许多干涸的河流和湖泊重现昔日风采,湿地逐渐恢复。
人呵护自然,自然也将以最美好的方式回报。如今,玛多黄河源地区的湖泊数量已经恢复至5000多个,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从绵沙岭登高眺望,湖泊闪烁如繁星,展示着自己动人的风姿。而214国道玛多段的路边,不时能见到一个个小小的水洼,这是近几年新形成的,是正在形成的新湖泊的雏形。
“作为玛多人,我亲身感受过家园环境恶化的痛苦;作为三江源工程的参与者,我亲眼见证了玛多生态环境的一天天改善。现在,草原上的‘星星’终于回来了,我们将让它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再望绵沙岭,已担任玛多县农牧林业科技局负责人的哇玛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