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美卷徐徐开 碧波荡漾青海湖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湖南山断层陷落处,这方周长360公里、水域面积超4000平方千米的偌大水域,正是令无数人心向往之的青海湖,如一颗镶嵌在高原大地上的蓝宝石璀璨而耀眼,雪山、草原、湖泊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尽显湖光山色之壮美,青海因青海湖而得名。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居“中国最美湖泊”之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被誉为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
风光之旖旎、生态之重要,让青海湖成为青海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近年来,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高站位高标准推动青海湖生态环境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流域80%以上的面积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11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指出:“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着眼青海,青海湖、湿地类型国家公园成为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关键词”,可谓是为青海湖精确的“量体裁衣”。如今的青海湖,以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为底线,以实施重大战略、推进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为抓手,深谋细谋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措施,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组有力的数据展现有为之举,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625.6平方公里,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哈尔盖河、泉吉河、布哈河等8条入湖河流监测水质达到II类以上标准,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青海湖周边草地覆盖状况改善的面积占比达到70.5%,退化面积占比下降到23.7%,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湿地保护率达69%。如今的青海湖蓄水量不断增加,流域水质保持稳定,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逐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流域80%以上的面积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近年来,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统领,以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科学提出构建青海湖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自然体验和生态教育平台,即“一屏六区一平台”的青海湖“十四五”发展思路,将青海湖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目标与环湖地方政府“十四五”发展目标相融合,全面推进青海湖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同时,制定实施《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推动青海湖生态保护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若干措施》,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携手地方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共同开展青海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公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的生动实践,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湖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全面夯实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创建基础。
近年来,立足流域、系统保护、综合施策,实施了草地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修复等一系列保护工程,全面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一体保护,相继建成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海湖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科学观测野外台站等,在流域内设置了300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全面搭建覆盖全流域的科研、监测与评价评估平台。
如今的青海湖,国家生态战略加紧落实,国家公园创建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加速恢复,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青海湖实现了生态持续向好的华丽蝶变,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鸟岛于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说起鸟岛很多人都不陌生,这里是众多冬夏候鸟栖息繁衍的乐园、迁徙中转的重要通道。在青海湖,“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是高原独有,水鸟、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等生物物种相生相存、和谐共生,让青海湖的水体、湿地等生态环境指标不断向好。
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地区、部门的大力度投入。近年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总投资3.8亿元实施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地建设等47项重点生态项目;积极与全国、全省重大规划衔接,建立生态监测、保护修复、设施建设等3大类15项总投资约15亿元的滚动项目储备库;实施刚毛藻水华治理项目治理面积1100余公顷,形成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等10个专题报告;完成二郎剑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项目,建成3个小型污水处理站、1座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卫生填埋场。同时,与环湖地方政府加强沟通衔接,与省直有关部门强化联系协调,设立青海湖北岸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室,联合开展“绿盾”行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青海湖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大巡护行动,形成了大联合大治理大保护工作新格局,青海湖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提升,为将来国家公园共建共治共享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一项项数据证明了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青藏高原基因库”名副其实。到目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恢复到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普氏原羚数量恢复到2969余只,较十年前增长了2.96倍;湿地栖息水鸟数量达到57.1万只,较2012年增加1.2倍,青海湖鸟类种群也是不断刷新纪录,已记录到232种。
一个生态友好绿色发展文明和谐人民幸福的国家公园指日可待
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贯彻国家生态战略的重要抓手,是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具体行动,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今年上半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进入实施阶段,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加码。
坚韧往前走,执着当下干,一项一项地抓,一件一件地做,用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到目前,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设立方案、符合性认定报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报告全面完成;青海湖水位上涨趋势研究、自然保护地标准体系建设、生态管护岗位设置、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本底调查等工作全面完成;涵盖保护、规划、管理、利用等方面的机构职责边界、绿色发展等重点课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综合科学考察、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立法前期研究等工作全面启动,国家公园创建基础不断夯实。同时,持续强化科技支撑,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03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力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重大课题和重大战略研究,清华大学连续17年在青海湖鸟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加强。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生态保护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以绿色发展提升民生福祉。到目前,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旅游项目,推出了一批生态体验、生态科普、生态研学、生态体育等精品线路。同时,以“联动发展、服务地方”为目标,与地方政府共同推进《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在青海湖落地,编制青海湖流域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特许经营等专项规划各项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启动建设普氏原羚野外观测基地、普氏原羚科研救护中心、湟鱼洄游观赏基地三个生态教育基地,持续推进传统观光型旅游向自然教育、生态体验型延伸。过去十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带动近2万人就业,让群众在生态保护共治共享中实现了就业增收,拓宽了增收渠道。
展望未来,青海湖将围绕“一屏六区一平台”目标措施,在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一个生态友好、绿色发展、文明和谐、人民幸福的国家公园指日可待,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将在这里相得益彰,一幅高原大湖的美卷已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