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河脱胎换骨

26.01.2018  14:10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小言

  

  对于青海人的“母亲河”——湟水河来说,2017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西宁市民惊喜地发现,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湟水河终于脱胎换骨,清澈靓丽了!

  正因为全省一半多的人口生活工作在湟水流域,所以湟水河是当之无愧的青海人民的母亲河,青海省委省政府、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清水入城”工程、湟水河综合治理建设,西宁市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六大工程之一的“江河清”工程得到大力推进。

  2017年4月,春回大地时,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给西宁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的致信中欣喜地谈到湟水河的新变化:“最近,我亲眼目睹了湟水河水质发生的变化,垃圾、漂浮物明显减少,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增强。感到十分高兴。”

  “湟水河变清了,两岸昔日的垃圾不见了。”“西宁变漂亮了,水清岸绿的景象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我们每天都要到这里锻炼身体,享受自然和美景。”……广大群众纷纷点赞湟水河的新景致。

  西宁正以“四个转变”全面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持“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深刻认识“生态似水、发展如舟”,今后将继续从治理河道入手,打造出更加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为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作出贡献。

  今天,古老的母亲河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往日的湟水河换了新颜,市民心目中曾经的湟水河印象被改写了!

  让群众享更多母亲河生态红利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西宁的发展史就是开发利用湟水和治理湟水的奋斗史。

  河湟文化在此孕育,湟水河,青海人民的母亲河之名当之无愧。

  湟水河,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湟水流域聚集着全省一半多的人口,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

  千百年来,湟水河及其支流,以河为通道,以水为纽带,带给居住在西宁的各族群众灌溉之利、用水之便、发展之裕。

  “湟水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柳拂翠烟。”古人优美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往昔湟水河令人向往的美景。然而,随着城市骨架的不断拉升、城市工业的粗放成长、居民用水的与日俱增,湟水河的水量日见下降,且携带着无数泥沙奔流而下,昔日的湟水河变成了市民口中的“黄水河”。

  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治理湟水河,让群众世世代代享有母亲河的生态红利,这就需要我们确立新的理念,作出新的回答。我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从优化理念入手,坚持超前眼光、因地制宜、全域推进、系统治理,推动由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系统治水的转变。

  一河清水向东流愿景来之不易

  和众多河流一样,湟水河污染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治理湟水河就如“十年磨剑,非一日之功”。

  母亲河实现一河清水向东流来之不易!

  以往,水少、水浑、水脏是困扰湟水治理的三大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2012年青海省启动湟水流域综合治理。西宁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清水入城”工程。

  丰腴了!30万平方米大水面呈现

  我市多措并举增加河流水量。2012年年底,为了早日还湟水河活力和美丽,曾经肩负着西宁全市的供电任务、点亮了青海高原上的“城市之光”的朝阳水电站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一项重大决定作出来:从2012年起,湟水流域一律不再批建水电站。关停小水电站,不再处处截流,水少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水体的生态功能也在恢复。

  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2016年,我市投资4.3亿元实施湟水河城区段水利功能和景观提升工程,该项工程产生的最直接效果就是河水变清澈,大水面呈现!工程在湟水河上形成14级近30万平方米连续蓄积的水面,敷设近7公里的中水补水管道,利用市第四污水处理厂中水向河道景观水面补水3万吨/日;将影响水质的火烧沟退水、南川河河道水以及第二污水处理厂出水,通过导流管引入泄洪排沙槽,保证了景观水质。

  【幸福收获】湟水河呈现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面貌,被广大市民誉为“西宁外滩”。

  清澈了!母亲河重现青春

  我市从正本清源入手,大力减少泥沙总量。

  为了减少泥沙,我市把沿湟水河及其一级支流河道两侧500米范围内的211家非法采洗砂场全部关闭,复平土地4571亩。

  之后,对湟水河原河床淤泥进行全面清理,清除外运淤泥近50万方。我市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共治理小流域144条、水土流失面积1339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入河泥沙168万吨。

  【幸福收获】“湟水河变清了”成了市民群众津津乐道的“幸福事”。同时,令人可喜的是,湟水河内的土著“居民”石板鱼也“游”了回来了!

  靓丽了!河畔成群众骑车散步首选

  我市综合施策,提升景观质量。

  加快实施北川河核心段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河道5.6公里、水域面积95万平方米、绿地景观79万平方米;完成南川河(谢家寨桥—大南川水库引水口段)河道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教场河等11条沟道和多巴湖、西川河(扎麻隆段—黑嘴段)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河道治理113公里,形成景观水面137万平方米,初步打造了由海湖、宁湖、北川湿地公园组成的508.7公顷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营造出“绿意盎然、水韵悠长”的城乡水生态风貌。同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河长制管理全覆盖,全市953名各级“河长”对河道进行管理,以严的态度、严的行动确保湟水河的清洁、清澈。

  【幸福收获】今天,湟水河靓丽起来,市民漫步湟水岸头,纵目四望,高楼林立,岸柳倒映;夜间灯火通明,清波荡漾,风景宜人。尤其是湟水国家湿地公园里,白鹭、斑头雁等鸟类依水嬉戏,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必去之地。

  还青海人民一条干净母亲河

  【市民感受】“现在的湟水河,景色更美、更通透、更大气,待春暖花开时,我们的母亲河会更让人惊艳!”虽然天气寒冷,但家住海晏路的张敏每天都会到湟水河畔遛弯儿。

  曾经,母亲河沦落为“城市的疤痕”,河水又脏又臭,要为母亲河除臭去污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

  根治水脏、大力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成为重头戏。

  ●加强设施建设:先利其器。

  我市以排污口整治、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为突破口,敷设污水截污及排水管道1440公里,整治湟水流域排污口668个,全面推进城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新建了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实施一污、三污提标改造和四污、五污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1座,再生水厂2座,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7.2万吨,再生水日生产能力为5.5万吨。

  ●提升治理能力:提标改造。

  我市以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及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为攻坚对象,使绝大部分实现了污水处理厂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走在了全国前列,总处理能力显著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实施106个循环经济项目,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试点初期分别降低了26.3%和22.2%。完成35家涉水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

  ●发挥湿地效应:深度治理。

  我市还完成了宁湖湿地污水深度处理建设项目。科学治理、持续治理,换来显著成效。在湟水河的“肤色”不断改观的同时,“肤质”也得到明显改善。综合分析水体检测的24项指标显示,湟水河(西宁段)流域水质总体稳定,重点污染物持续下降,水质向好趋势较为明显,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从2010年的58.8%提高到2016年的83.3%,2017年5月份起连续达到四类水要求。

摄影:黎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