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创新实践奏响民生福祉和谐乐章

31.10.2016  08:05

  

  青海新闻网讯 过去五年,湟源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三县建设”目标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行县的定位,弘扬“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付出艰辛努力、破解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谱写了湟源发展史上新的辉煌篇章!

   人大:强化监督职能全心为民履职

  五年来,县人大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

   立足推动工作,切实强化监督职能

  ●强化法律监督,促进民主法治建设

  组织委员和人大代表先后对全县贯彻《环境保护法》等13部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提出了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等意见建议52条,提高了法律法规的监督实效;组成检查组,先后深入到村、社区、重点单位对普法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有力促进了依法治县工作的落实。

  ●强化工作监督,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按照“工作监督抓重点,督查落实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重视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切实维护计划和预算的严肃性。紧紧围绕全县的重点工作,对丹噶尔古城开发建设、生态建设与保护、农村环境整治等29项重点项目和工作,进行了视察,形成视察报告,提出审议意见121条,转交县政府办理落实。

   突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代表履职水平

  通过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执法检查前集中学习等形式,组织代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丰富代表法律知识,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先后分批对县级人大代表进行了集中培训。按照省市人大代表培训计划,先后安排我县省市人大代表分批到国内人大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同时县人大常委会有计划地组织我县基层一线人大代表到全国人大北戴河培训基地进行了3次培训。拓宽了代表的视野,有效提高了代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拓宽知情知政渠道,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常委会检查、监督和视察等活动,听取全县中心工作和重要项目开展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了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

  <<努力搭建活动平台,保障代表履行职责

  制定了《湟源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建立“人大代表之家”工作实施意见》,挂牌成立了“人大代表接待室”,各乡镇成立了“人大代表联络室”“人大代表之家”。

  <<强化意见建议督办,提高意见建议办结率

  五年来,共收到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325件,认真分类整理后,及时转交“一府两院”进行办理。截至目前,全部意见、建议办复率达到100%。

  精心组织实施, 顺利完成县乡人大代表选举

  成立了换届选举委员会,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垂直管理单位、驻军也成立了相应的换届选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本选区换届选举工作。严把选民名单公布时间、初步代表候选人公布时间、正式代表候选人公布时间、选举日和选民登记关、代表候选人提名关、选举投票关。全县各选区自9月26日起严格依照法律程序,选出新一届县人大代表144名,乡(镇)人大代表452名。

  湟源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过去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湟源县正确分析县情,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84亿元,是2010年的1.39倍,年均增长10.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56亿元,是2010年的2.17倍,年均增长16.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46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过去的五年,是湟源历史上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稳增长、调结构,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饲草、蔬菜、油料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由“十一五”末的20.54万亩增加到“十二五”末的28.7万亩,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88%。各类种养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成蔬菜基地4.7万亩(次)、温室1159栋、青蒜苗及包心菜等特色产业村12个、畜棚2.2万栋、规模养殖场85个。土地流转面积由2010年的5.5万亩扩大到15万亩,增长2.7倍。农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3.01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4.78亿元,年均增长9.7%。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9个乡镇59个贫困村先后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项目,解决了1.9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整合资金9.42亿元,实施“高原美丽乡村”等项目。投入1.93亿元,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3项,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565.7公里,是乡村公路建设最快的五年。

   抓项目、聚产业,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0.4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9倍,年均增长9%;完成工业增加值7.96亿元,年均增长12.92%,占GDP比重的33.4%。大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瑞鸿、迅立等34家企业入驻园区,聚集效应明显增强。五年来,实施锂电子负极材料、矿热炉节能技术改造等工业项目151项,完成投资36.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9%,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22%。落实企业扶持政策,培育青海众和肉食品等规上企业7家,新增小微企业301家,中小微企业达573家,是培育企业力度最大的五年。

  促消费、增效益,第三产业实现质的突破

  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融汇广场、顺合物流集散中心等项目。新增商贸流通企业60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农家店238个,城乡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丹噶尔古城二期、日月山二期等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5.02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8.68亿元,年均增长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61%,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五年来,全县共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7.4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45倍和2.98倍,年均分别增长13.8%、26.7%,是旅游收入和人数增长最快的五年。

   优生态、治污染,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及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 “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3.6%,比“十一五”末提高4.58个百分点。投资7.5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3平方公里,改善灌溉面积6.5万亩,治理河道57公里,修建防洪堤77.6公里,解决了3.2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施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试点项目,114个村2.5万户10.6万人受益。加强水污染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管理模式,建成全省首家城乡水质检测中心,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持续达到Ⅲ类以上水体要求。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完成318.8蒸吨燃煤锅炉“煤改气”治理,实现县城主城区“煤改气”全覆盖,2015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6%,大气环境质量为全市最优。

  强基础、提品位,城市承载能力有效提升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22亿元,完成315国道县城段景观改造、污水处理厂二期、新城大道等27项城镇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实施“微城建”、“微绿化”和综合整治项目,南大街铁路道口等工程相继完成,县城重要区域绿化5万平方米,对95%的老旧住宅和既有建筑实施了节能改造和综合整治,完成建设东西路等3个片区的集中供暖工作,县城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42%,比“十一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住房保障建设有力推进,实施棚户区改造3976套、公(廉)租房2803套。稳妥推进光华片区、涌兴片区等15项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面积达91万平方米,拉动投资17.2亿元,是城镇面貌变化最快的五年。

  重民生、促和谐,社会各项事业均衡推进

  五年来,投资2.64亿元,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在18所学校实施校安工程和校舍改造项目,完成25所幼儿园和12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并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99.8%。积极开展困难群众救助工作,为3.3万名城乡贫困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1.74亿元,为2.64万户特困户发放物价补贴318万元,为1030户城乡低保户、重特大疾病家庭等发放临时救助490万元。新增就业和再就业6778人,农村劳务输出达2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4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抓改革、解难题,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作为全国33个县之一、全省唯一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制定农村宅基地分配审批、有偿使用办法等9项制度。加快税收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10项制度,农村产业金融扶贫新模式基本建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累计完成43个村4.07万人的转户工作。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21项减少至42项,是全市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县。

  今后五年主要奋斗目标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城镇化率达到5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6%;县城环境空气优良率达到80%以上;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III类水体。

  政协:忠诚履职助推社会和谐稳定

  五年来,在县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县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动员各界力量,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在推动改革发展上主动作为,在促进民生改善上群策群力,在开展政协工作上开拓创新,为建设美丽幸福湟源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泛协商,建言献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协商民主开创新局面——出台了《中共湟源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协工作的意见》《政协协商民主专题纪要》,建立政府联合提案办理协调工作机制、“委员之家”,建立完善乡镇政协委员联络组,委员的综合素质、参政议政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组织召开了全市政协工作交流会,推动政协提案工作不断提升。

  建言献策跨上新台阶——五年来,开展全委会议全面协商6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13次、主席会议重点协商21次、专委会议对口协商25次。提出了涵盖各个方面的700余条意见建议。

  调研视察取得新成效——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政协调研视察工作规范》,保证了调研视察事前周密安排,事中协调组织,事后督促落实成果转化。形成了《乡村旅游接待点产业发展》《湟源民间艺术及艺人》等17份专题调研材料,提出意见建议200余条呈送县委、县政府。

  提案工作实现新突破——八届一次会议以来,共计收到委员提案521件,经整理归纳、合并同类后,审查立案348件。2015年,县委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提案工作的意见》,有力促进了提案办理的实效性。

  坚持团结民主,凝心聚力,着力助推社会和谐稳定

  ●凝聚人心促和谐,唱响民族团结好声音。认真做好团结各界、协调各方、汇集力量的工作,各民主党派积极发挥作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我县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新型合作医疗统筹基金使用》等20余份调研报告。

  ●存史资政出精品,凸显地方文化新特色。常委会积极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功能,先后编辑出版7辑立足本地、各显特色的文史资料,包括《印迹》《湟源史志》和文史资料第八辑、第九辑,还有《丹噶尔民间艺术》《食在湟源》《城隍庙探究》文稿已形成,即将出版。

  ●帮扶救助送温暖,传递履职为民正能量。八届政协委员“致富不忘家乡、思源乐于奉献”,在履职尽责的同时致力于各项公益事业,共计捐款捐物500余万元。其中捐助校园建设84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75人86万元,捐赠图书20万余册,捐款救治重病患者18人30万元,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5次27万余元。

  坚持从严从实,强基固本,着力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激发委员履职活力】每年由各专委会牵头,委员按履职需求自主选题,制定培训方案,通过集中培训、会议讨论、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培训委员150余人次。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制定了《政协各岗位工作职责》《会议组织、公文处理流程》等8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专委会工作职责》《乡镇政协联络组织工作职责》,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反映民情民意。

  【积极开展帮扶救助】结合“精准扶贫”“双进双联四服务”等工作,积极协调联系就业、扶贫、残联等部门,帮助贫困户、贫困大学生安排岗位320余人。加强与省、市政协沟通联系,2014年以来累计申请到“省汇爱基金会”救助金22万元,为全县95名贫困户和1名重病儿童汇爱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