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唱响农牧业经济循环曲
“十二五”期间,湟源县紧紧围绕建成“全省农区现代农牧业示范县”的目标,按照“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利用”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农区农牧业为主、特色种植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辅的农牧互补、种养加工一体化的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
经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探索,湟源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逐步走上快车道,全县农产品总量、农牧业总产值和农牧业综合效益实现了大幅提升。截至“十二五”末,农牧业总产值达7.99亿,实现增幅之最,农牧业总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湟源最具潜力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后劲十足。
千方百计引龙头
加快培育农牧产业集群
坚持上产业先上龙头企业,采取政府配套基础设施、贷款贴息、优化服务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引龙头,尽心竭力育发展,经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
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有了强大引擎
湟源县先后成功引进和培育了天朗农牧、圣源牧场等23个规模大、实力强、辐射广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个,市级龙头企业19个,年销售收入平均达1500万元以上,成功培育了农牧企业集群。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9万户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
新运作模式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初具规模
在龙头企业发展上,湟源积极探索订单养殖和公司化运作模式,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饲草订单生产模式,农户按合同要求向企业提供优质鲜草、干草及草种,企业鲜草按320元/吨、干草按1200元/吨—1500元/吨、草种按2400元/吨—2500元/吨的价格收购,保证了企业收购的饲草、草种数量和质量以及农户的利益,避免了市场风险。2015年,共发展种植订单户280户,订单面积2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
狠抓饲草建设
注重发展种养结合优势产业
近年来,湟源县把发展草业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转变传统农牧业生产观念和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坚持立草为业不动摇、狠抓饲草建设不松懈,从加强宣传教育、用好用活政策、创新工作机制、狠抓目标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措施一:加强草场保护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通过发展订单种草,湟源草业建设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质的飞跃,草业已成为湟源县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一大支柱性资源产业。
措施二:项目实施大幅提升饲草生产力
2015年,实施“授信池”贷款项目和国家级粮改饲发展试点、草牧业试点项目,流转土地20万亩以上,草业订单10.5万亩,年产鲜草68万吨,特色种植作物比重87.5%;投入1250万元,建成青贮窖6500立方米、贮草棚8000立方米,草畜转化60万个羊单位。
措施三:科技助力草业建设走上新路子
为推动全县草业建设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湟源着重在加大科技含量上下功夫,走“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科技支撑”五位一体的路子。目前,建成恩泽5万吨复混肥和3万吨秸秆生物有机肥加工生产线等农业加工项目,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367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2300人,带动农户1.9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户均增收4800元,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24%,为实现种养殖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紧抓转变生产方式主线
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湟源县紧紧抓住转变生产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全市唯一省级现代化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全面推进规模养殖场(户)标准化建设,引导农户积极发展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的养殖场,实现了生产方式与养殖环境的转变和改善,培育了一批上档次、显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养殖,为进一步扩大规模养殖增强了后劲。
举措一:用科学规划指导养殖场建设
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型,由乡、村统一规划用地,引导农民按照“人农分离、独立建圈、健康饲养”的原则,采取村助户养、个人投资、合资合作、技术合作等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基地规模,用工业的理念抓农牧业发展,实施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
举措二:用优惠政策扶持基地建设
坚持把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从资金扶持、环境优化入手,加大养殖基地建设力度,统筹制定现代农牧业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搭建支持农牧产业发展的融资平台,构建从生产发展、利益调节、风险防范各个环节运行的新机制。
尤其是加大地方财政对农牧业发展的直接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现代农牧业大发展,统筹用好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绩效,为推进现代农牧业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举措三: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
各大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形成了以草业建设—绿色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市场销售—有机肥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同时,各养殖基地积极探索“农禽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模式,通过在规模养殖场(户)大力实施“沼气工程”,使大量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既生成了新的能源和资源,又减少了污染,净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肥源。
农牧业综合效益提高规模养殖后劲增强
到“十二五”末,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85家、家庭生态牧场80家,其中省级规模化养殖场75家,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家。通过奖补资金、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的整合利用,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农牧业综合效益逐年提高。
提升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突破性发展,湟源农牧业内部结构实现了大转变。
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的明显趋势
目前,牛、羊、猪的规模化养殖程度分别达到了30%、36%、65%,建成各类养殖场85个,家庭生态牧场80家,初步形成了有生产、有储藏加工、有销售的产业体系。
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得到前所未有提高
按照自愿组合、适度集中、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湟源县大力扶持组织成立农民合作社。截至目前,全县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到287家,种植饲草面积20万亩,畜禽存栏56.78万头只,为推进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农牧民群众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日益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