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鱼”带起生态旅游热潮
每年的5—7月是青海湖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心念着“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美誉,不同城市的人不远万里来到青海湖边,来到沙柳河畔。今年,由于中央电视台专题片《湟鱼洄游季探秘青海湖》大型直播节目的热播,一时间,“湟鱼”成为网络及论坛上的热词,为此,今年更是有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放生鱼苗、观赏湟鱼,只为一睹上亿尾湟鱼洄游产卵的盛大场面。
6月27日,小周末,一早来到海滨藏城刚察县沙柳河畔,虽然因两日前下雨,沙柳河水显些许浑浊,但水中密麻的鱼儿,依然引得前来观鱼的游客发出阵阵惊叹。
“哇塞!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鱼,黑压压的一片,简直太壮观了!”来自陕西的游客黄玉婷一家,在观鱼台观察着湟鱼的品种及分类的同时,被眼前河中数以万计的湟鱼所震撼着。她告诉记者是看了第一季央视直播的湟鱼洄游专题片,“当时我就决定考完试一定要来亲眼看看,这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是吓了一跳!”虽然今年的观鱼节还没有正式到来,但观鱼台上游客的热情及欢乐好像已经拉开了节日欢庆的序幕,合影、留念、慨叹,一派热闹!
听随着湟鱼增殖放流站工作人员的讲解,记者了解到,成立于1997年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增殖放流站是我省成立的第一个增殖放流站,于2002年开始大规模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从4月上旬,湖里的湟鱼就开始集结在青海湖的入湖河口,离开青海湖,开始它们最重要的旅行。逆水而上是湟鱼遇到的最重要的考验。只有身体强壮的湟鱼才能从入湖河口进入淡水河。最旺的产卵季节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一般60天左右,就在河流里面产卵……”
据了解,湟鱼自然产卵的成活率只有20%至30%,而人工繁殖的成活率能达到80%。十多年来,这个增殖放流站已向青海湖放流青海湖裸鲤原种——足龄鱼种8350万尾,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由2002年的0.26万吨0.21亿尾,上升到了2014年的5.05万吨两亿尾。
据刚察县渔政局副局长才旦介绍:经过多年来的综合治理,青海湖水面持续扩大,湟鱼资源量逐年回升,鸟类数量大幅增加。“从1998年湟鱼的洄游产卵受到监护以来,每年数以千万的湟鱼回到青海湖。湟鱼的到来使鸟类重新回归,荒芜的草场也唤发了昔日的生机。湖里的藻类开始恢复正常的状态。加上封湖育鱼,基本上恢复到70年代中期的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起,青海省先后五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湟鱼数量的增加,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和青海湖流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同时,才旦告诉我们,青海湖湟鱼是青海湖复合生态共生体系中的纽带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加大河道治理,改善湟鱼生存和繁殖条件,维护青海湖湟鱼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持高原生物多样性。”
青海湖的湟鱼回来了,旅游资源也就更丰富了。这里不仅是湟鱼的故乡,也是鸟儿的天堂。湟鱼的回归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青海湖观鱼放生节”已举办了七届(中间停办两届)。2013年第六届观鱼放生节,共计参加人数8万人,放生鱼苗800万尾,赴刚察县旅游人数达79.51万,旅游收入达8748万元;2014年第七届观鱼放生节,参加观鱼节人数35万,放生鱼苗750万尾,赴刚察县旅游人数达93.82万,旅游收入达1.23亿元。而今年7月1日即将要举办的第八届“青海湖观鱼放生节”则更让人期待。
“青海湖的湟鱼,已经成为青海人、青海老百姓脑海里一种特别的记忆,是整整几代青海人的一种集体记忆。我们希望青海湖恢复原来的样子,最起码是30年前的样子。那时候,青海湖的天比现在更蓝,水面大,天是什么颜色,水就是什么颜色,天水一色,真美,草长得没膝,这是我们世代刚察人共同的心愿。”才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