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特稿】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11.11.2016  18:35
来源:青海日报

  十年来,三江源区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十年来,三江源区各类草地的平均覆盖度增加了11.6%,草地整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十年来,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增强。十年来,三江源区素有“生态精灵”之称的藏羚羊由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十年来,三江源区斑头雁数量从不到1千只增加到目前的3千多只。十年来,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实现“五增”。流水冲不走所有奋斗的足痕,光阴始终凝刻闪亮的篇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美丽青海筚路蓝缕,铿锵走在“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追梦路上。

   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雪山,绿意盎然的山脉连绵起伏——这里是万山之宗三江源;

  梯次结构的“中国地理三级阶梯和世界第三极”——这里是万水之源三江源;

  三条动态飘带,如三条“洁白的哈达”,更如长江、黄河、澜沧江——这里三江之水源源不断滋润着华夏大地;

  ……

  11月10日,三江源国家公园形象标识千呼万唤始出来。金字塔式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形象标识,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形象展示,更是国家形象和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生动诠释了青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信心和决心。

  翻开中国的版图,中国最大的盐湖在青海,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也都发源于青海。青海既是生态资源的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屏障。

  从自身说,青海的生态保护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大局说,青海的生态保护,尤其是对三江源“中华水塔”的保护又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大事,无可替代。

  在青海,生态保护是全国的一盘棋。

  从“护”到“建”再到“治”,青海绿色发展线路日益纵横贯通

  把握好青海生态的特殊地位,履行好保护生态的时代责任,把青海打造成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服务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行进在城市、农村、牧区,奔波在高山、湖泊、草原之间,震撼人心的壮丽画卷处处展现;从省委省政府到广大干部群众,这一共同的意识、共同的行动,无不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国家把“生态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批示和指示,强调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今年8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提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对青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再一次作出了明确部署,为青海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又一次指明了行动方向。

  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要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强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从“护”到“建”再到“治”,国家一次、又一次的强调“绿水青山”发展线路,为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排兵布阵。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省委书记王国生在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战略、首要责任、紧迫任务。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必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

  翻阅青海厚重的生态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密集而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从“政策”“理念”层面,不断向“具体操作”层面深入。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放眼今日青海,生态优先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生态”、“环保”、“绿色”;“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在青海落地生根。

  向“125”三步走目标进发,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推开全新攻略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4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等31项具体方案出台。

  国家明确:从39.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中划定最源头的12.31万平方公里,构建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一园三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

  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曲麻莱县、治多县;提出了三步走的“125”工作目标:即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完成试点、五年建成国家公园,到2020年前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又一关乎美丽中国的建设大笔挥出,又一场巨大的美丽嬗变全新推开。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针对以前执法监管多头管理的问题,省委省政府从省州县相关部门划转编制354个,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等部门的管理职责进行整合,行使对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的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用途管理,“九龙治水”局面开始改变。

  这是,中央在青海省确定的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是青海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战略,举全省之力,凝聚各方面力量,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

  这是,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在十年生态保护和建设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发展理念。

  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一种全新体制的探索。积极的行动和作为,是我们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好经验,谱写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

  由无数沧海瞬间串起奋进十年,青海发展的“绿色底板”越来越清晰

  三江源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在这样一个生态脆弱区开展大规模生态保护工作,在国内尚属首次。青海省按照要求,边实践、边完善、边提高、边推进,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有的放矢地开展保护和建设工作。

  十年累计完成投资85.39亿元,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保护与建设任务,一期工程总体验收圆满完成。二期工程全面推进,至目前,投资19.83亿元,实施的黑土滩治理、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湿地保护等项目正在全力有序推进。

  十年艰辛,历经磨难,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成绩骄人。

  经第三方综合评估: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实现“五增”——

  十年来,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三江源区各类草地的平均覆盖度增加了11.6%,草地整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增强。素有“生态精灵”之称的藏羚羊由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斑头雁数量从不到1千只增加到目前的3千多只。

  2015年,地处澜沧江源头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当地群众连续3次发现珍稀野生动物雪豹光顾县城。

  除了雪豹,在三江源腹地,藏羚羊、白唇鹿、藏野驴、野牦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经常进入当地群众的视线。尤其在楚玛河流域,经常能看到成群的藏野驴在河边嬉戏。

  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这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成效的最有力证明。

  历经十年,虽是沧海一个个瞬间,却使青海发展的绿色底板愈发清晰——

  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不断升级。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前景更加美好。

  十年,国家先后投入近百亿资金、近百项科研成果的引用,每年有近百个项目的推进,近百位科研人员坚守一线;

  十年,发挥规划引领的关键作用,强化科技成果的支撑作用,促进公众参与的保护机制,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十年,整个三江源地区保护工作实现了一个全面、系统、有效的保护。三江源区水、鱼、鸟、草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持之以恒、艰辛付出、点滴积累,终成今日三江源美妙图景——黄河源头再现“千湖美景”,“黑颈鹤故乡”鸟类明显增多,班玛原始森林得到有效保护……

  从资源开发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今天的青海,着眼解决新老环境问题,瞄准建设美丽青海目标,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绿色转型。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为了守护好这片净土,为了保护好中华水塔,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敢于担当,勇于改革,在国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中开创先河。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愿三江之源这方“净土”,孕育源源不断的三江之水,滋润沿岸的城市乡村,造福流域的万千人民。

  新闻链接: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大事记

  2000年3月21日,建立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大会暨揭碑仪式”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畔举行。

  2003年1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青海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至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迈开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批准三江源总体规划,投资75亿元建设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年8月30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

  2007年12月,国家批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并于2008年5月26日启动,项目总投资15.7亿元。

  2008年10月1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五条措施中,第一条措施即为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青海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好转产转业农牧民的长远生计。

  2011年11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把三江源生态保护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通过《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要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治理范围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整体退化趋势,使支撑民族长远发展的“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

  2014年1月10日,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大会在西宁召开。

  2015年3月,青海第一部省级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立法,《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4月,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5月,我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出台。12月9日,《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中央深改组审议。

  2016年4月30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动员大会在西宁召开。5月11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印发。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11月10日,三江源国家公园形象标识正式公布。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