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在三江源头——记奋战在玉树片区的公路建设者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境内雪山耸峙、江河纵横、草原连绵、牛羊遍野。自古以来,这里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牧民群众,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江水河流的阻隔,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存在严重的“行路难、过河难”问题。所属6县每县只有一条公路可通州府,县与县之间“虽鸡犬之声相闻”,但因缺路少桥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10年4月月14日,玉树州发生7.1级强烈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家及各级交通部门加大了对这一地区的交通扶贫力度,决定启动新一轮的公路项目建设。
一
“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玉树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党中央决定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到灾前水平。省委、省政府决定苦干三年,力争跨越二十年。围绕上述目标,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灾后重建的规划,确定构建‘一纵一横两联’的生命线公路,提高西宁至玉树公路建设等级和保通能力,建设通县的二级公路,全面恢复灾损的农村公路,恢复建设便民桥梁。”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永祥开门见山地说。
此次公路建设项目包括:不冻泉至曲麻莱303公里的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曲麻莱至治多至玉树260公里的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多拉麻科至杂多159.868公里的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珍秦至称多31.175公里的二级公路工程,以及治多至杂多至囊谦447公里的三级公路改建工程,总里程1183.902公里,总投资额为102.78亿元。主要工程量包括:2796.989万土石方、特大桥1座、大桥31座,中、小桥186座;隧道4座长10.385公里,涵洞2261道。
公路建设项目自2011年8月起陆续开工。6条线路共设6个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1180多公里线路共划分为36个施工标段和15个监理标段。省公路建设管理局作为业主单位,担负起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公路建设管理任务。
在三江源地区修筑公路难,“难于上青天”。恶劣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质情况,都给公路建设带来了始料不及的困难。玉树州全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每年3月施工队伍进场时,草地植被还是一片枯黄。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内地的40%。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施工队伍,所有参建人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高原反应。中铁五局西三县2标总工程师朱凯兵说:“因为我们是内地来的,公司是贵州的,好多人不适应。项目部已经有2位同志因为身体原因下平原去了,他们得了脑溢血。为了修这条路,我们五局付出了好多艰辛。”据统计,6条线路36个标段,人员更替率达到40%以上。
在高原地区筑路,除了靠坚强的毅力,别无他法。“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在这片绿色的草原上,所有标段都用最醒目的方式展示着玉树精神。这不仅是对自身斗志的鼓舞,更是对恶劣环境的宣战。开山进场阻碍重重,冻土峡谷狭路相逢,搭起帐篷开山挖路,修建便道步步为营。材料运输路途漫长,不能一次进场就二次转运;机械设备缺氧降效,就加班加点日夜赶工。这些几乎是玉树片区所有公路施工标段采取的共性措施。
“从治多到杂多,总长187公里,其中100公里没有路,连便道都没有,有近88公里路是多年冻土路段,海拔相当高,2标、3标驻地都在4500米以上,最高的地方海拔4961米。”省建管局治杂公路项目办主任赵科如是说。
治多到杂多的路段上,在最艰苦的日阿东拉山口,驻扎着最有战斗力的武警交通第一支队官兵。这里最低海拔4700多米,一般的施工队伍别说在这里施工,就连活动量稍大都会产生各种身体不适。就是在这种充满危险和艰辛的地方,官兵们迎难而上,毫不退缩,用生命和毅力挑战人类在特高海拔地区施工的极限。
据支队项目部总工邓霏回忆:“6月份进场的时候,因为我们这条公路全部是新建公路,没有便道,我们的5标、4标2个标段从杂多县往里开始修便道,所有标段的便道修通后我们才能进来。当时项目部在下面河滩的位置搭的帐篷,20多号人全部在帐篷住。刚开始的时候,吃住条件都特别差。进山放线和修便道的人都没有路可走,车子没法进来,每天啃方便面,喝矿泉水。”
如果说人还能靠毅力坚持奋战的话,那机械设备就不怎么服从号令听指挥了。在高海拔地区,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只有内地的70%-80%,同样的一台机械在高海拔地区施工功率大大下降,进而延误工期。为保证按合同规定如期交工,所有标段的施工单位几乎都投入了2倍甚至3倍的机械设备,并且满负荷工作与时间赛跑。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混凝土出泥最低温度要求5℃以上,施工队伍必须因地制宜、抢抓时机,精确把握有效工作时间。
“像平常的话,一个路基队人员应该不是很多,机械更多,但是我们的路基队伍超过100人,分两拨,白天一班人在干,晚上一班人在干,每天24小时,最多3小时在休息。在这种情况下,才保证今天有这么好的路可以走。”邓霏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