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果洛牦牛产业支撑脱贫绿色发展 调结构,抓品牌,我省“牛产业”上档升级系列报道之二
“这次我们合作社共分红237万元,户均分红9997元,人均2314元,格明分红24000元,巴布分红9851元……”
2017年岁末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一派喜庆,一场热热闹闹的分红大会,冲散了严冬的寒意,岗龙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每个社员的脸上,都满是笑意。
甘德县位居三江源,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高寒缺氧、偏远闭塞,畜牧业为支柱产业,产业选择空间狭小。
为发展地区经济,保护草原生态,甘德县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推动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建设,走牦牛产业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建立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样板,对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好转、产业发展、牧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生态畜牧业新路子。
果洛州农牧局局长才让当周告诉记者:“岗龙村在种公牛场、酸奶厂、饲草基地等实体经济实现收益115万元,除去运营成本,盈利55.3万,158户入股牧民参与分红,相较于2014年,每户收入增加了1500元,牧民增收成效明显。”
位于三江源保护区和青南藏区核心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地理位置极其特殊,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同时,两州也是“牦牛之都”的主区域,牦牛所占饲养牲畜比重为90.98%,年产牦牛肉7万吨左右,占两州牛肉总产量的95%,牦牛奶14.28万吨,占奶类总产量的60%。
在玉树和果洛,草原上的牧民最熟悉和依赖的就是牦牛这种“全能家畜”,正是有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基础,牦牛这一古老产业在草原重焕生机。
在岗龙合作社理事长赞忠眼里,合作社的员工对于牦牛来说都是“专业”的,“尕桑的专长是放牛,尕桑了解牛,他一眼就能看出哪些牛生病,哪些牛体力好,哪些牛该出栏……内忠是专业的挤奶工,他不仅擅长挤奶,还熟悉牛奶杀菌出厂的各项达标指标,是岗龙的牦牛奶质量‘内检员’,这套技术让他本人和我们合作社都得到很大好处……”
果洛州雪域珍宝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吉美说,去年公司从果洛19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收购牦牛鲜奶,与之前的相比,完成了股份改造的合作社,收上来的奶子明显质量高,量稳,有保障,还降低了交易成本。我们通过合作社仅此就带动1500户牦牛养殖户增收, 6000多人从中获益。
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认为,牦牛产业在玉树果洛两州产业中居于基础地位、支柱地位和母体地位,承担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
“就牧区而言,牧民普遍希望通过他们最擅长的‘手艺’走上脱贫致富路,而这门‘手艺’就是从事畜牧业。因此,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工作,目的就是以人为本,理顺生产关系,先解决好‘人’的问题。现在全省通过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建设,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基础,有了经验,因此,我们要顺势而为,集中攻坚‘牛’的问题。”王会林说。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的因势利导和大力扶持,牧民的积极参与,目前两州384个牧业村基本实现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覆盖,牦牛产业化发展已进入“畜”势待发的新阶段。
玉树州以构建高原生态屏障为核心,充分发挥“野牦牛的故乡”优势资源,在西部县乡集中力量打造野血牦牛繁育基地,数十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发出干肉、干肠、酸奶、牛奶、奶酪等特色食品以及牛毛编织产品,并与企业联合经营,通过重大展会推广牦牛产品取得良好效果,玉树被农业部等9部委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牦牛优势区。
果洛州以“政府扶持,群众配股,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养殖,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依托牦牛产业大力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组建了185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通过草场整合、牛羊入股、专业化养殖、转移劳动力、规范化运作的办法,大力推进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打造出“岗龙”等一批牦牛产业绿色发展的重大典型,1348户牧户,户均分红3700多元。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和走生态畜牧业道路的总体要求,引导和扶持牧民群众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走产业发展之路,初步理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特别是带动了少畜户、无畜户的脱贫致富,许多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后通过牦牛、草场入股,与其他牧户一起参与生产和分配,找到了尊严感、获得感,享受到股权收益,实现了产业脱贫。”曾多年在玉树工作的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对牦牛产业的绿色发展有着更加深切的理解。
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介绍,“牦牛肉产业,属于青海知名的特优产品,玉树和果洛两州产量接近200吨,已经形成了50多种系列和140个以上的各类品牌,涌现出一批龙头型牦牛肉加工企业。同时,围绕着牦牛构建的牦牛绒、牦牛骨、牦牛奶、生物制品、旅游纪念品等产业体系已见雏形。全省牧区要将牦牛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绿色产业来对待,通过产业打造、文化挖掘、品牌提升等多种手段力推‘世界牦牛之都’建设。”
不断延长的产业链条,也离不开牦牛产业的科技支撑。
“牦牛一年一产繁殖效率提高37%以上,牧民收入大幅增加;适度补饲提高天然草场利用效率,相关技术已入选2016年农业部将在全国推广的技术名录。”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刘书杰对记者说。
“从现代产业技术链发展的角度看,夯基础、定标准,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尤其是牧区牦牛,在养殖上,既要给牦牛‘增温、增草、增料’,也要引导牧民对牦牛实行‘适度规模、适当补饲、适时出栏’的‘三增三适’新饲养方式,才能真正推进牦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王会林表示。
当前,通过推广良种、两季放牧、草畜平衡、适度补饲、精深加工等现代科技手段,全省各地着力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实现了良种、良法、良料配套,牦牛一年一胎和当年出栏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着牧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们看到,在大力推进高原现代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征程中,以牦牛为载体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在推进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志在发挥着引领高原现代畜牧业发展、带动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用。
记者点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将牦牛产业发展作为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脱贫增收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符合我省资源条件和发展需要。同时,发展牦牛产业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趋势,结合区域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牦牛产品优质增量供给,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壮大牦牛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
“畜”势勃发的牦牛产业,实现了我省农牧民增收、草原生态保护的“双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王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