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飞出”雪域高原 农牧民脱贫有了奔头

11.08.2018  18:31

  新华社西宁8月3日电 (记者 魏玉坤 李亚光)  在广袤的青海省农牧区,航空业的发展正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小心!真空浓缩加热器表面温度高!”在青海省牦牛产业扶贫企业格桑花乳业有限公司的新厂房内,周心成呼吸急促,指导员工调试乳制品加工设备。

  初上海拔38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这位年近半百的成都人坦言“被吓着了”。

  有着27年奶制品生产加工经验的周心成是格桑花乳业渴求的人才,为请来这位“技术大咖”,公司领导没少下功夫。然而,受制于果洛州的自然气候和交通条件,一直请不来。

  “果洛藏族自治州盛产牦牛,当地很重视牦牛产业,牦牛奶市场前景也很好。”一开始,周心成也很矛盾,“但离家太远,交通不便,来了怕走不了。”

  就在双方一筹莫展的时候,2016年7月1日果洛机场通航了。格桑花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洛珠说,“航班太少,人才还是请不进来。”

  青海地广人稀、地质地貌复杂,全省6个自治州州府与省会西宁的平均距离超400公里。长期以来,青海省一直希望通过民航来解决群众通行不便难题。

  自2015年起,青海陆续在德令哈、花土沟和果洛3家支线机场实施“通廉航空”模式,通过政府补贴、机场减免费用等方式将上述地方至西宁票价维持在200元左右。然而初期航班十分有限,以果洛机场为例,通航之初,一周只有四趟航班,一票难求。

  为保障偏远地区群众基本出行需求,中国民用航空局于2018年3月25日在青海省开展基本航空服务计划试点,将德令哈、花土沟、果洛和新建的祁连等支线机场作为试点范围,航班频次原则上每天两个航班。

  “一天两趟航班,人才都主动来了。”洛珠和周心成相视一笑,“今年公司计划与当地近50家牦牛养殖合作社签订合同,希望能带动数千户牧民脱贫致富。”

  处在三江源地区和黄河经济带核心位置的果洛藏族自治州,长期受自然条件、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滞后,脱贫攻坚任务重。

  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实施以来,通过航空辐射带动,加速了当地人才流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推动了全州的脱贫攻坚工作。

  果洛藏族自治州发改委项目管理科科长杨斌告诉记者,牦牛产业作为当地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像格桑花乳业这样的扶贫企业正搭着航班,引进技术和人才,争着走出去,发展的道路也更广阔了。

  “通航之后,家和远方不再遥远,牧民们都想去外面看看。”杨斌介绍,仅2018年上半年果洛机场旅客吞吐量就破5万人次,旅游业快速发展。一些牧民出去后眼界开阔了,返乡创业,带头致富,也成为脱贫中的一股新动力。

  据了解,为充分发挥航空带动作用,自果洛机场通航后,当地政府深挖文化资源,组织非遗传承人赴上海等地参加培训,先后培训了超600名牧民,发展文化产业正成为当地扶贫工作的新抓手。

  “从来没想过能坐飞机去外地参加培训。”当地黑陶工艺传承人谢格太说,“培训完,才发现黑陶工艺也能做出产品,回来后就开了个工厂,制作藏黑陶,带动乡亲们一块挣钱,争取都能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