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田园牧歌生活梦想成真——我省休闲农牧业方兴未艾
已是8月中旬,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的大通华灏国锦翠蔬生态园,采摘草莓和蔬菜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草莓大棚里,鲜艳的草莓散发出浓浓香味,惹人眼目,沁人心脾。最高兴的要数孩子们了,挎着小篮子,不停地拣拾着草莓,也拣拾着欢乐……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黄瓜、茄子,散发出诱人的色泽和田园气息。最受游人喜爱的要数与黑枸杞嫁接的辣椒了,不一样的口感,给人别样的惊喜。“周末最喜欢和朋友开车出来到西宁周边的采摘园游玩了,既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又能品尝和购买健康的蔬菜水果,出来一次能保持好几天的好心情。”西宁的黄女士一边采摘着草莓,一边快乐地和我们聊着天。
近年,大通县依托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建成西宁市重要的“菜篮子”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这一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工作,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以神农油桃基地为龙头的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休闲农业基地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迈进,休闲观光作用日益显著,年产各类水果及精细蔬菜5.2万吨,年产值1.56亿元以上,从业人数达1800余人。
大通极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是我省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的亮点之一。近年来,我省各地根据自然生态、区位交通、民俗文化、客源市场等条件与因素,在城镇郊区、名胜景区周边等适宜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类型,初步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观光型”、以城郊设施农业为主的“设施农业休闲型”、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民俗文化体验型”、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草地生态旅游型”、以旅游景点为主的“风景名胜依托型”五种发展模式。休闲农牧业逐渐成为发展特色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1594家,较“十一五”末增加532家,其中休闲农(牧)业园区43家、休闲农(牧)庄121家、农(牧)家乐1394家、民俗村36个。2014年接待游客1196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2.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8亿元。
西宁市四区三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不仅发挥了观光、休闲、采摘、农事活动体验、科技培训、农耕文化展示等综合功能,还满足了市民不断增长的休闲观光需求,成为全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典范;依托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的德令哈市盛康休闲生态佳苑、都兰县盛世桃园农家乐、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农家乐专业村,已成为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点的响亮品牌;门源县以花为媒,依托独特资源优势连续举办“油菜花节”,成为休闲观光的一大亮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依托三十万亩枸杞举办“枸杞节”;东部黄河流域的贵德、民和等县,也依托规模种植,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旅游;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三兰巴海村,如骆驼泉边一朵奇葩,每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前来探寻“撒拉族绿色家园”。而乐都映山红的大樱桃、油桃、大枣,让每一个品尝过的游客回味悠长……
省农牧厅副厅长都茂庭说:“党的十八大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为休闲农业与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中央进一步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部的支持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发展,休闲农牧业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一轮‘西部开发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等系列政策措施,为我省的休闲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兰西经济带、东部城市群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省各地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们短程出游和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增多,为城镇郊区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提供了与日俱增的客源需求。我省还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外地游客在参观青海湖、塔尔寺等传统旅游景点的同时,也希望深入农村牧区体验生活,消暑度假,使全省休闲农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力争到2020年,全省休闲农牧业观光园发展到2500家,示范县发展到10个,示范点达到200家。”
记者从省农牧厅经济作物处了解到,为推动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上规模,全省各级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从2012年开始,省政府每年投入400万元,在全省建设20个休闲农牧业示范点。2011年,安排阳光工程培训资金,重点培训休闲农牧业从业人员,进一步强化了休闲农牧业服务管理。2012到2014年,西宁市政府投资3400万元提升和改造市郊休闲农业园区,着力建设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
省农牧厅经济作物处处长毛建梅介绍,现在我省休闲农业已从“一家一户”的“农家乐”,向休闲农庄、休闲观光农业园、休闲农业专业村发展,用“旅游灶”煮香“农(牧)业饭”,推动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全省休闲农业初具产业规模,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去年,全省休闲农牧业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直接安置农牧区就近就业的农牧民2.07万人,仅此一项,农牧民获得工资性收入2.48亿元,使农牧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
同时,品牌效应逐步显现。通过各地开展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全省有8个被国家和省级认定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县、72家休闲农牧业示范点。贵德县、大通县、湟中县、门源回族自治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共和县生态休闲农庄等11家示范点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门源县油菜花等3个景观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互助土族自治县高羌村、乐都区新联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休闲农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规范休闲农牧业的发展,省农牧厅联合省旅游局出台了《青海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创建管理办法》,西宁市政府出台了《西宁市农家乐管理办法(试行)》,互助县出台了《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服务标准》;循化县制订了《农家乐旅游接待点安全管理制度》……全省各地区结合“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推进高原美丽乡村”等项目,投入配套资金,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修建乡村旅游公路,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牧区,有效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保证了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毛建梅告诉记者,未来六年,我省休闲农牧业在产业布局上,以城市周边、景区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为重点,发展“一圈三区”,即围绕西宁市和海东市高原中心城市建设,沿黄河、湟水建设一个以观光采摘休闲、体验农耕文化为主的都市休闲农牧业产业圈;围绕日月山以东特色农业产业区和依托环湖、青南牧区、柴达木盆地等畜牧业生产、游牧文化、田园自然景观,建设三个高原休闲农牧产业特色区。
东旭村——打造高原美丽桃花源
2013年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东旭村,坐落于华热藏族繁衍生息的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腹地。这里山水相依,绿树浓荫,浩门河环村流过,风景优美,全村168户人家,是一个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为实现民富村强的梦想,东旭村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012年投资1800万元打造“高原桃花源”,使该村成为高原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基地。在每年的5至10月旅游旺季,旅游人数达8万多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每年达80多万元。2013年,东旭村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契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依托骆驼脖子“世外桃源”式的自然环境及浓郁的华热藏族民俗风情等区位优势,确立了打造“世外桃源居、民俗新农村、乡村旅游典范”的规划定位,全面实施了骆驼脖子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当地村民从传统农畜牧业向生态旅游业转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的东旭村到处洋溢着现代化新农村的生活气息和美丽的藏式家园独特的氛围,被评为“海北最美乡村”。
“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这是东旭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口号。村“两委”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宣传,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村“两委”动员每户村民在生态植被薄弱的山腰地带补植柏树或松树,鼓励村民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在庭院、巷道种植各类观赏性花卉,丁香、碧桃、刺玫等灌木1.4万株,成活率达到93%,村民自发栽种各种果树600余棵,成为增收的主要来源。
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和媒体全方位的参与,2014年,东旭村成功举办了“高原桃花源”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对外开放仪式,拉开了东旭村发展“无烟产业”的序幕。以“藏乡情”农家乐为首的5户农家乐和18户家庭宾馆,已能同时接待150就餐和200人住宿。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和培育了后续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中药材种植、苗木经济、农家乐、农家宾馆、野菜采集等二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800元。今天的的东旭村已成为集深度开发华热藏文化、林区峡谷牧耕文化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湟中县为休闲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近年来,湟中县依托资源禀赋,在加快设施农业建设,不断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强化服务城市功能,以休闲、采摘、餐饮、娱乐为载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到2014年底,全县已有各类休闲农业企业212家,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湟中县围绕塔尔寺大景区建设,在上新庄镇、鲁沙尔镇公路沿线打造万亩油菜花观光基地,在上新庄镇、鲁沙尔镇连片种植油菜2.3万亩、荞麦342亩、胡麻100亩。按照“两川一线”蔬菜产业建设规划,共建成100栋以上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0个,还建成了浅山蔬菜生产基地和脑山蔬菜生产基地,并建成县级万亩露地蔬菜生产区2个,千亩露地蔬菜生产区4个。同时,在云谷川公路沿线整治绿化带24公里,为快速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做好了做好了铺垫。
今年,湟中县成功举办了南佛山万亩油菜花海文化旅游节、第二届青绿元“美食节”、“田园拦隆口·美丽新卡阳”生态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并以各项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特色果蔬展示、农业观光、家事体验、乡村旅游及特色果蔬采摘等活动,推介和提升湟中县休闲农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各类特色农庄、农家乐、农业观光休闲园等规模化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成为了湟中县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县休闲农业共解决剩余劳动力3457人,带动农户1209户,接待游客突破282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6630万元。(王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