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如何推进脱贫攻坚,破解民生“难点”?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十三五”的头等大事。在审议讨论时,在记者采访中,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委员纷纷出招,破解如何推进脱贫攻坚这一群众广为关注的民生“难点”。
“玉树藏族自治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贫困人口占全省的21%。”师存武代表介绍说。
“去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玉树州上下齐心协力、攻艰克难,全面完成了精准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首战告捷。今年,玉树州要实现57个村、5.9万人脱贫,要“啃”下一块真正的硬骨头。”师存武补充道。
什么是“硬骨头”?其实,对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有一句很精辟、形象的论述:“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硬骨头得怎么“啃”?“到现在,客观来说,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必定有其主客观上的致贫原因,但原因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地不同,还有可能是这些原因是常规帮扶政策难以解决的。因而,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关键的关键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要想脱贫攻坚落地见效,必须要补齐短板。”钱国庆代表说。
而所谓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搞清楚“扶持谁”的问题,只有调查清楚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真实致贫原因,才能按图索骥找到破解之道,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啃硬骨头、补齐短板,必须全面查找原因,深刻剖析问题,进而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罗富贵代表说:“去年,我们到陕西省商洛市学习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商洛市的贫困村个个都有村集体产业,贫困户家家也都有好产业,令我印象深刻,深受启发。特别是看到‘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运作模式,也让我更加深入地去思考,贫困户发展产业拔穷根的问题。”
“就同仁县而言,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贫困户比例相差不大,但发展产业能用的资金却相差很远。今年,我们就要在这些方面做好文章。”罗富贵说。
深挖致贫原因,玉树州存在着诸如教育资源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群众卫生意识不强、健康状况不佳,理财意识缺乏、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师存武代表说:“对玉树而言,补齐短板就是抓点子,坚持瞄准目标,精准发力,在着眼全局长远的同时,牢牢盯紧年度目标,步步为营、步步走实;补齐短板就是打底子,打好精准扶贫的‘组合拳’,统筹推进十个行业扶贫专项行动,在优先保证贫困村的同时,全面加强全州农牧区水电路及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强农牧区发展后劲;补齐短板就是扩路子,讲好‘玉树故事’,加快城乡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做强做大以联合集约为方向的生态畜牧业,大力推进宣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农牧民参与生态保护并从中收益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展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的路子;补齐短板就是治根子,下大力气解决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民生短板,在卫生扶贫、教育扶贫、观念扶贫等方面久久用功,从思想根源上拔除‘穷根’。”
“摸透底子、找对路子、迈好步子,下一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依据,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通过构建大扶贫格局、创新金融扶贫、加快产业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易地搬迁、推进健康扶贫,将扶贫工作与一、二、三产中的种养殖业、土地流转、转移就业、设岗就业、参股企业分红增收、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自主创业、结合旅游开展餐饮服务等项目的有机融合,全面抓好各项脱贫举措成果巩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脱贫,确保贫困群众与全州各族群众一同迈入小康社会。”文国栋代表说。
阿琼代表更关注脱贫之后的巩固以及脱贫之后又返贫的问题。阿琼说:“刚刚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8+10’组合拳,创新扶贫机制,继续输血、强化造血、防止失血,巩固住脱贫攻坚成果,组织好易地扶贫搬迁,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切实把扶贫扶在点上、扶在根上,确保11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4万贫困人口脱贫。这告诉了我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们今年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当前,我省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难度依然很大,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依然很多,需要补齐的短板依然较多。
“在精准扶贫中,技术的精准扶贫、文化的精准扶贫、产业的精准扶贫也都是十分重要的。举例来说,怎样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呢?关键就是以教育为根本,不仅注重贫困户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注重婴幼儿的教育问题,还注重贫困户的技能培训问题,以人的发展,促产业发展,进而达到经济发展了、文化提升了、产业发展了的共同繁荣的生动局面。”李臣玲委员表示。
代表委员们表示,“千句万句还是一句,落实才是硬道理。”“只有把脱贫装在心里、抓在手上,才能不让脱贫喊在嘴上、浮在面上,才能真正把扶贫扶在点上、扶在根上。”(李彩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