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憧憬“十三五”——青海,标出发展新高度

28.01.2016  14:14

   今日视点

  一切靶向准确的生态保护措施,一切纵横密布的生态保护工程,一切合理的转型换挡升级,一切完善和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必将使青海更加和谐美丽……

  未来的合理展望,能使人汲取前行的力量。“十三五”开局年,青海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新目标,像远航的灯塔,指明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标出了大美青海五年后的发展新高度。

  过去的五年,我省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苦干实干,向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成绩单。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发展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曾经的辉煌已然熔铸成未来的基石。

  2016,站在两个五年期交汇的时间节点,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未来发展总体要求,走进又一个发展周期的青海,从更高的起点出发,吹响了新号角,踏上了新征程。

  遥想五年之后,神奇壮美的高原大地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青海的发展将达到怎样的高度?我们的生活将会增添多少幸福的“获得感”?放眼未来,憧憬“十三五”,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和谐美丽的崭新画卷。

   憧憬一: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一江清水向东流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由此,青海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十三五”期间的突出位置,提出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不可否认,过去,我们存在着解决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够强、生态保护工作还不到位、生态文明制度还不完善等问题,现在也依然存在。

  然而,是不足,更是潜力。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青海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生态文明,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决不能以破坏生态、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份清醒的认识,是曾经付出代价后得来的,来之不易。

  列席省政协会议的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南认为,未来五年的改变,首先将是观念认识的提升,特别是三个观念的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和空间均衡理念。

  在这三个观念的统领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更趋和谐。

  可以相信——

  随着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加工、商贸、光伏等“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全省农牧民绿色收入将增加,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品牌进一步推广。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长效机制、可可西里申遗等工作,都将逐步到位。

  随着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我省“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将会进一步完善,2020年有望实现重大生态治理区全覆盖。

  随着更强有力的科技手段融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等重大生态工程将从整体上恢复和强化生态功能,植被覆盖率将进一步提高,高原生态系统有望形成良性循环。

  “中华水塔”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三大河流出省断面水质可望稳步提升,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标率将力争由四类提高到三类,主要城市PM2.5浓度有望严格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以内。

  一江清水向东流!

  可以坚信,未来五年,在青海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下,政府、市场、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将形成。到时,全省碳排放和能耗会显著降低,非化石能源生产比重将位居全国前列……

  一切靶向准确的生态保护措施,一切纵横密布的生态保护工程,一切青海人民牺牲金银财富的行动,必将带来的是:高原的山会更绿,水会更清,风景会更美。

  美好的期待永远说不尽,但相信五年后,眼望更上一层楼的绿水青山,我们必将露出无限欣慰、幸福的笑容。

   憧憬二:经济换挡,产业融合,高原绿色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展翅

  “十三五”期间,我省的经济增速将调整进入更加合适的“档位”。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闫宝亮说:这样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释放积极的目标信号,又有利于给保护生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预留空间。

  瞩望未来五年,通过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以绿色循环低碳为主攻方向,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效益不高、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等问题,必将得以进一步改善。

  瞩望未来五年,将是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高速壮大的五年。特色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四个百亿元”产业、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示范园区等茁壮成长,终将促使青海走出一条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瞩望未来五年,将是新型工业化应时发力的五年。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是青海发展工业的成功经验。工业生产方式继续向绿色、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终将形成生态文明引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

  到时,以资源精深加工和智能制造为方向,盐湖化工、有色冶金等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将使传统特色产业竞争新优势凸显。

  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则会成为带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逐渐形成,特色突出、各具优势、错位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初步奠定。

  同样值得瞩望的是,未来五年,必定也是我省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的五年。

  以西宁为核心,东部、柴达木、环湖、三江源等地区将形成一批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贸服务、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健康养老、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等十大现代服务业,将成气候、见声势。

  五年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旅游产业发挥支柱作用,青海湖等一批国际高原旅游目的地的建成,“大美青海”品牌影响力将不断扩大。

  完全可以敞开想象的思维,未来五年,在增速调至更为科学更为合理速度时,青海大地将茁壮成长起一个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憧憬三:打赢脱贫攻坚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族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

  改革发展说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

  五年后,我省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民众创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将得到明显改观,部分民生工作有望走在西部前列,各族人民将享有更多获得感。

  为了人民,青海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十三五”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精准识别,全省确定了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客观分析艰巨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做出了“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

  预计到2019年,现行标准下的所有贫困人口将如期脱贫,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再经过一年努力,脱贫成效会更加巩固,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为了人民,全面发展成果将得到进一步共享。教育、就业、社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工作,都将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办法做得更实、更好。

  逐步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优化,农牧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3所高职院校建设……育人为本、公平普及、注重质量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将帮助千万个孩子早日成才。通过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业将更加充分。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救助体系……未来五年,这些工作的完善和健全都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

  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展望“十三五”,看青海发展新高度,胸怀美好明天,我们拭目以待!(黄瑾辰)

   视点短评

  高原明天更幸福

  近期青海高原大地的最热话题是什么?无疑,是正在召开的全省两会和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

  对未来,我们总是有无限期待和种种想象。想知道明天的青海什么样,最直接也是最可信的方法,就是关注“十三五”。

  根据规划,五年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将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各方面制度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那时,已和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青海,将成为更加绿色、文明、开放、富裕的幸福高原。

  我们毫不怀疑地确信,这就是未来。之所以有这样的确信,源于省委、省政府贯彻执行大政方针的坚定不移、言出必行;源于全省党员干部、各族人民的同心同力、豪情满怀;源于我们所走过的一连串坚实的脚步。

  固定资产累计投资9000亿元、农牧区住房建设50万户、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92%……这些五年前提出的目标,我们都保质保量、甚至超额地做到了。一次次从目标到现实的迈进,让各族人民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正因为此,一份“十三五”规划,就是一份确定的美好未来,一份“稳稳的幸福”。而在此期间,我们将一无既往地用信心和努力,亲眼见证、亲手收获这份饱含汗水的幸福。(黄瑾辰)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