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市】从牧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
“我已经上班半年了,如今一个月可以拿到3500元的底薪,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在玉树市扶贫产业园区诺尔布噶琼民族服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熟练操作着激光裁布机的江巴才旦边裁布边对记者说。
土生土长的江巴才旦家住玉树市红卫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江巴才旦一家搬进了灾后重建的新房子,用上自来水,还买了太阳能热水器,户户通、宽带也接到了家里。“过上好日子了,老在家里呆着,别人笑话哩。”江巴才旦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帐篷到楼房,从牧民到产业工人。在玉树市首个省级扶贫产业园区里,有700多个像江巴才旦一样的工人。园区在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各项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我省最大的藏式民族服饰生产基地,吸纳了当地731个农牧民就业,成为产业工人。他们生产的精美藏族服装和民族首饰已走向成都、色达、拉萨、昌都、那曲和尼泊尔等地,深受青睐。
同样在园区诺布岭藏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当工人的尼玛卓玛自豪地说:“以前我在家做服装,自己量尺寸,自己剪裁制作,一个月大概能做二十套藏服,能卖出去的或多或少,收入也时好时坏。
现在进入产业园区工作,设计、制版实现了自动化后,不仅效益大大提高,衣服的质量也有了保障。我的收入又高又稳定,还不用为销路发愁,赶上这么好的机遇,我是越想越开心呀!”
致富途径的转变,不仅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了牧民从放牧牛羊到车间作业的技术升级,更改变了牧民们创新发展、发家致富的勇气与魄力。在奔小康的路上,他们实现了最华丽的“转身”。
“传统藏饰品很多工序要靠工匠手工完成,技术高超的工匠能雕出精美绝伦的花纹,这与机器做出来的有很大差别,我们安冲藏刀就是要做更具收藏价值的传统藏饰品,产业园区正式投入使用以后,政府出资引进材料和设备,让我激动不已,目前我的公司有50人,都是从事藏饰品制作和销售的老师傅。虽然入驻园区时间还不长,但我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
作为玉树地道的民族手工艺制作的“行家”,安冲白旺藏式精品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土尕欣喜地说。订单销售模式下,土尕公司的产品已经供不应求。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如今最让江巴才旦高兴的有两件事,一件是自己所在公司的设备先进,干活省时省力,他跟妻子的收入也不错,最近正打算买辆车呢,在家门口开开心心上班,快快乐乐生活。更让江巴才旦高兴的是,他和妻子的“三金”问题,公司正在协商解决。
江巴才旦还多次参加文化旅游推介会,通过交流学习使自己在工作上更加专业。“现在政策好,党和国家的支持力度这么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民族服装加工业一定能够走出去,走上去。”江巴才旦自信满满地说。(洪玉杰 张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