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文旅强市 打出发展组合拳
以生态优势推动旅游发展
玉树市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集山宗、水源、异域、净土等诸多特点于一身,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草原、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近年来,本着“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理念,玉树市文化旅游成绩捷报频传,先后获得17项国家和省级以上表彰奖励。成功举办玉树漂流世界杯、玉树高原漂流世锦赛、连续举办玉树赛马节暨雪域格萨尔文化艺术节和三江源水文化节、七届国际越野行走世界杯等一系列节庆赛事。
借助《魅力中国城》及央视平台对玉树震后建设成果、生态环保及旅游等报道,荣获“年度魅力生态景区”“年度魅力文旅扶贫城市”、2018年《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殊荣,提高了玉树的知名度,向全国展示了新玉树起跳发力、跨越提升、持续向好的发展景象。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完成新寨嘉哪嘛呢4A级景区省级初验,加快了打造“王牌景点”的步伐。组建“藏族童声合唱团”赴全国18个城市巡回演出,受到全国各界广泛好评。
组建民间舞蹈队参加春晚,组建云端玉树民间歌舞团参加“中国碌曲第七届全国锅庄舞大赛”,荣获原生态锅庄舞比赛冠军,举办2020玉树那曲阿里日喀则第三极终极越野汽车拉力世界纪录挑战赛、2020中国?青海?玉树?蕃巴秀服饰文化时装周暨第四届藏模大赛、2019年央视直播玉树藏历新年等活动,凸显了玉树人文魅力,成为玉树走向全国的一张张城市名片。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对于三江源核心区域的玉树市旅游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大好机会,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的不二选择。
玉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学习,快速行动,安排部署,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要求,全面分析研究玉树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机遇优势、存在的短板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玉树市立足生态旅游发展实际,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倡导绿色、高品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生态优势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以生态旅游发展支撑生态建设。
玉树市境内河网密布,水源充裕,被誉为“江河之源”“中华水塔”。谷深流急,地形高低起伏,拥有得天独厚的漂流资源。作为世界范围内少有的高原漂流胜地,其境内的通天河、金沙江、巴塘河等流域是漂流的绝佳之地。玉树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理念,加快文化体育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体旅游品牌,与中国极限运动协会签订了漂流中国活动框架协议。之后,每年成功举办漂流活动,将玉树市成功打造成中国第一个举办漂流世界杯和第一个在海拔4000米以上举办漂流赛的城市,并成立“高原漂流培训基地”。
文旅融合提品质铸品牌
近年来,玉树市依托独有文化旅游特色,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各种品牌活动好戏连台,文旅融合风生水起、绽放芳华。
自全域旅游理念提出以来,玉树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政策体系,挖掘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建设重大项目,发展壮大精品产业,打造培育特色品牌,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在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交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陆续推出特色旅游商品及旅游精品线路,依托新寨石刻技艺、噶玛噶孜唐卡绘制技艺、新寨曲卓、藏药浴法、藏式传统金属锻造技艺、传统服饰、藏绣技艺、牦牛擀毡技艺、藏族传统饮食等发展非遗组合型旅游产品。推出特色精品线路,培育“牧家乐——乡村观光度假游”产品结构,开辟富民新渠道。开展演艺产品、特色文创产品、旅游商品进景区工程,提升景区服务品质和产品文化内涵,并整合旅游资源,依托机场、高速公路等户外阵地和网络新媒体强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
玉树市立足民族风情特色优势,深度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品牌节庆活动。继续做精做强 “传统赛马会”“漂流赛”“国际徒步赛”等品牌文旅活动。精心筹办青、藏、川、滇毗邻地区文化旅游艺术节暨康巴文化艺术节,促进文化、体育、旅游活动真正发挥出“聚人气、促商气”的带动作用。
“十三五”时期,玉树市累计投入近2亿元旅游发展资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2亿元,为生态旅游发展、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文化旅游呈现“引擎式”发展态势。
延续结古文源文脉
今年以来,玉树市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要求,厚植生态理念,坚持文旅赋能,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加大对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丰富玉树市旅游产品内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构建共建共融共享的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打出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组合拳”。
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玉树市有效利用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融入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文物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推介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支持农牧区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优秀戏曲曲艺等传承发展,创新表现形式,开发一批生态文化旅游产品。
“十三五”时期,收集整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县级挖掘非遗传承项目60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98人,并极力推动与扶持唐卡、工艺品、土特产、手工编织等74家文化产业公司;解决就业人数500人。申报省上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项目企业20家。推进国家级藏族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打造新的生态文旅目的地和增长极。鼓励生态旅游示范区(点)与艺术院(团)合作,打造特色鲜明、体现地方人文的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