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发展·玉树篇 拉司通:“老树新芽”古藏村
“三江之源,天上玉树。”虽然名称中带“树”,但在百年前,玉树除了雪山林立、大江汇集、草原青翠,这里并没有树。
据说玉树的第一棵树,诞生于称多县拉布乡拉司通村。这里被当地人赞誉为“拉司梅朵”,藏语意为“鲜花盛开的拉司通村落”。鲜花盛开的拉司通村不仅诞生了玉树的第一棵树,而且近年来“老树发新芽”,又以其规划有序的村道和古老的藏式古建筑,成为玉树旅游“独树一帜”的招牌景点。
4月底的一天,沿着通天河畔一条乡村公路,穿过壮美的峡谷,领略了始建于唐代的嘎白塔及古渡口后,车徐徐开进树木掩映的拉司通村。由于气候相对温和,海拔较低,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玉树“小北京”。
眼前,用片石砌成的房屋镶嵌着古香古色的木质门窗,石板铺就的村道两旁是高大的白杨。整个村落整齐划一,独具特色,与玉树其他自然村截然不同。
聊起拉司通村的改变,还要追溯到100多年前。
清朝末年,这块宝地曾出过一位有改革胆略和发展眼光的“入世”奇僧,就是村旁拉布寺第十三世活佛江永·罗松嘉措。他从西宁和湟源等地用布施的钱购买杨树苗子,雇佣500头牦牛,白天湿毡裹苗驮运,晚上树苗浸水,历经三个多月艰辛跋涉,终于将树苗运达拉司通村,创造了驮运树苗徒步穿越青藏雪线的奇迹。
第二年,这些种植的树苗奇迹般地吐露新芽,从此白杨树便在玉树扎下了根。今天的拉布寺后山,人们已将当年成活的第一棵树四周建起院墙,悬挂上“玉树第一棵树”的金色铭牌,并涂上绛红色涂料表示醒目和感怀。
还是这位高僧,回到村里带领僧俗整治河床、规划道路、布局村舍、种植树木,将整个村重新布局,把居住在山坡上的居民搬迁到河谷平坦地带,才有了今天干净整洁、规划有序的村落。
2005年,拉司通村被称多县确定为康巴民俗村,入围国家4A级景区。但在五年前的玉树地震中整个村落遭到严重破坏。
重建之初,为保持拉司通原始风貌,称多县确定了将拉司通打造成“古村落旅游重建示范区,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的规划。按照“修旧如旧”和“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指导原则,尽量使用传统建筑工艺和材料,门窗统一使用传统藏式木质雕刻框架。
为达到抗8级地震要求,外墙用片石工艺,隐蔽处采用圈梁、钢筋等材料,使住房建设做到了外观如旧、功能现代、独具特色的“一街一景、一户一型”的震前风貌。
“以前的片石都用泥浆,现在全部改为水泥,非常坚固。”重建中,已70岁的次成塔生与村里20多位会传统垒石手艺的村民参与了新居建设。这种藏式垒石手艺已延续了近千年,从片石砌墙到墙体抹灰,工匠们既修复了房屋、提高了劳动技能,又在家门口实现了创收。
走进久美才仁家,干净整洁的院落内晒干的牛粪摆成了吉祥的图案,花院里青草已吐出翠绿。女主人将自己精心养育的几十盆花摆放在楼道和装修一新的藏式家庭宾馆内,让人感受到海拔3700多米高地提前到来的春之气息。
“全村489户,除种地、挖虫草外,村里还开办了10多家藏家院,有住宿、有藏餐,还有开小卖部的、做藏服的、加工乳制品的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能唱歌跳舞,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拉司通村村党支部书记布尕日说。
以拉司通古藏村为中心,拉布乡已将确登噶布、莫洛天险、郭吾古堡等景点连成一线,打造“九点一线”的旅游景区。通过举办民俗一日游等活动和古藏村民间歌舞演出,让游客体验当地民俗、农耕、历史文化,从而拉动拉布乡环线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拉司通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深信,诞生了第一棵树的古老村庄,必将“老树发新芽”,创造更多的神奇。(罗连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