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儒林入晋百余天调研近半地级市称腐败不除无明天
山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山西正在直面矛盾,除旧布新
干部队伍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经济发展呈现“断崖式”下滑,民生难题有待解决,当前山西不可避免地成为焦点。2014年9月1日,中央任命王儒林为山西省委书记。到12月上旬,王儒林赴晋已满百日。山西正在直面矛盾,着力于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
在这一百多天里,王儒林到近半地级市26个县(区、市)调研了90个点。针对山西面临的“政治上、经济上、生态环境上、民生上”四方面的“立体性困扰”,提出“六权治本”、“六大发展”等一系列治理措施。
“腐败不除山西就没有明天”
今年,山西多名省级领导干部和上百名厅、处级干部被调查。近几年来,太原市三任市委书记、三任公安局局长,吕梁市连续两任市委书记、交通厅两任厅长,晋城高平市六七任书记、市长都出了问题。山西的干部队伍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根源在哪里?
王儒林认为,一些干部失去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宗旨意识,失去了对党绝对忠诚、拒腐防变的党性观念,失去了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没有得到根本落实。
山西是矿产资源大省,长期承担着全国煤炭能源生产、供应重任。矿产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低,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机制不完善,成为发生腐败的重要原因。王儒林谈到,“山西是全国主要产煤省份中唯一没有实行矿业权公开出让的省份,这不仅导致资源价款大量流失,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还成为权力寻租的土壤和条件。”
“人民群众对消极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社会公平正义和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腐败不除、正气不扬,山西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王儒林在全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山西反腐的重要性。
随着调研的深入,山西省委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实施“六权治本”: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从源头上把制度的“笼子”织密、编牢、扎紧,努力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
山西开展了以行政审批、资源配置、政府采购、资金分配等权力密集的关键环节和以司法、教育、医疗、社保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为切入点的专项行动,“甄别一批不廉洁的干部、退出一批不作为的干部、掌握一批善作为的好干部”,加速形成不敢腐的良好态势。
山西省委还要求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纪国法教育,加强红色传统和优秀历史廉政文化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切实增强拒腐防变的思想定力和行动自觉,努力实现不想腐。
“煤炭是山西改革发展稳定的‘牛鼻子’”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产业结构“一煤独大”,外部依赖性强。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1999年、2009年的山西经济增速曾分别降为全国倒数第三、第一。今年山西的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列全国倒数第二,经济发展呈现“断崖式”下滑。
统计数据显示,山西五大煤炭集团吨煤综合售价从2011年5月的650多元一路下滑到今年10月的320多元,价格被“腰斩”。到今年9月末,全省煤炭行业利润由2012年同期的380亿元下滑到16亿元,吨煤利润“相当于一瓶矿泉水”。
“煤炭是山西改革发展稳定的‘牛鼻子’。”在晋北煤炭基地调研后,王儒林认为,“煤炭怎么看、怎么办,事关重大,事关全局。”赴晋不到80天,王儒林先后主持召开5次由有相关厅局主要负责人、重点煤炭企业、省内外著名专家、院士参加的座谈会,听取60多位煤炭专家意见。在大同、朔州、忻州三个市,王儒林调研49个点,有33个涉及煤炭。
山西省委认为,山西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廉洁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统筹发展的“六型发展”,努力破解难题。
“我们把廉洁发展放在首位,并不仅仅是强调其现实针对性,更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廉洁的重要性。”王儒林说,廉洁发展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是内在统一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必然要求厘清市场与政府的权力边界。廉洁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性互动。只有廉洁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有成批的干部倒下,不会对发展造成阻碍、破坏。
煤市持续低迷,山西煤炭产业怎么办?王儒林认为,要推动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转变,走出一条“革命兴煤”之路。
多年来山西经济始终没有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局”,仅依靠煤炭产业难以强省、更难以富民。王儒林要求做好非煤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食品医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的支柱和优势产业,全力破解“一煤独大”困局。
“我们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特别是要突出抓好科技创新。”王儒林在吕梁调研时说,山西未来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要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首位”
长期“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导致产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虽然高强度“挖煤、卖煤”给山西各地带来巨额的财政收入和社会财富,但贫困人口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等经济社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采煤塌陷、生态环境、城中村脏乱差等问题,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成为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问题。
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村曾是晋绥边区所在地。在蔡家崖,尽管农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一些农民几口人至今挤在一口破窑洞内,一些农户还吃不上干净水。
“不论改革还是发展都要坚持民生为先,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首位、放在心中,认真化解民困、民忧、民怨,实现民富、民乐、民安。”王儒林在贫困地区随机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实际问题和困难。他要求各级干部不能只把为人民服务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文件上,要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在一些重点产煤区,由于长期高强度采煤,一些村庄地表塌陷、房屋开裂、泉水断流、有害气体外溢、土地无法耕种、学校无法办学、群众吃水困难。长期高强度粗放采煤造成山西大面积采空沉陷。全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面积约为5000平方公里,其中沉陷区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约230万。对此,王儒林说,采煤沉陷区治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要统筹推进灾害治理、生态修复、整体搬迁,加强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加固,切实保障群众安全。
今年,山西启动新一轮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计划在2020年底以前完成1351个地质重灾村、65.5万人的易地搬迁工作,并将对110多万人的危房进行加固和改造,从而基本解决现有采煤沉陷区受灾群众的安居问题。为减轻搬迁群众的经济负担,山西此轮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作所需资金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其中省级承担50%、市级20%、县级20%,个人承担10%。
“城中村”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既关乎城镇化推进,也涉及改善民生。王儒林在太原时调研随机走访几个城中村,看到的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有的地方连脚都下不去。王儒林当场提出严肃批评,要求当地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太原市迅速行动,一周内清理卫生死角3800多处,清运垃圾近2万吨,并开展专项行动力争用两个月时间彻底改变城中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等脏乱差状况。目前,太原列入名录的城中村173个,市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全部完成城中村拆除和建设任务。2015年,太原市将完成城区中环内23个城中村的改造任务。
“不论是产业转型还是项目建设,都要坚持富民为先,在促进富民上下功夫。”王儒林提出,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特别要压缩“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改善民生。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使资源性收益让广大人民共享。(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于振海 吕晓宇 刘怀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