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锋的为官九字经

04.07.2018  08:51

  青海新闻网讯 “不怕事、不畏难、别嫌烦!”这是西宁市副市长王剑锋的为官九字经;

  “勇于排雷,善除荆棘。”这是广大干部群众对王剑锋的一致评价!

  说起王剑锋,班子里的搭档说得最多的是“真有几把刷子”,周围同事说得最多的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基层的同志们说得最多的是“认准的事一定会干到底”,而老百姓说得最多的是“最知道我们难处的人”。王剑锋是从基层干起来的年轻领导干部,接地气、办法多,有魄力、敢干事,再大的难题都难不倒他。跟他一块儿干事,大家感到心里有底、身上有劲。

   啃“硬骨头”接“烫山芋”

  当官就要不怕事不畏难别嫌烦

  跨领域、新岗位,王剑锋总能“游刃有余”,靠得是什么?

  “王剑锋,能啃‘硬骨头’,敢接‘烫山芋’!”一位与之共事过的领导干部评价道。

  西宁属内陆高原河谷城市,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加之西宁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为数不多的重点开发区域,以全省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40%的常住人口和超过50%的经济总量,随着各类企业进驻,工业园区聚集,这个人们印象中“蓝天白云”的高原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变得日趋严峻。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青海,群众对空气质量问题的投诉更是纷至沓来。

  “就是有天大的阻力也要守卫好‘西宁蓝’!”作为分管环保的副市长,王剑锋目光坚定。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王剑锋迅速组织力量,深入到企业工地、河滩湿地、田间地头开展明察暗访。他发现问题的关键是一些企业仗着“背景深厚”“财大气粗”罔顾政策法规,不配合环保督察工作,有的存在侥幸心理,托人情、找关系、打招呼,希望“放过一马”。

  面对这些问题,王剑锋一边明确要求不管是国字号央企,还是“千亿房企”,一律严查严治;一边主动到企业做工作,设身处地为企业解难题,找出路,谋善策,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很多企业主被他的诚意和执著打动,陆续关停了厂子。但也有个别企业“油盐不进”,拒不执行,甚至对王剑锋进行威胁;有的企业拒不整改,擅自撕毁封条,公然与执法队伍叫板“唱对台戏”。王剑锋顶着压力,给有关部门打气鼓劲,坚决严厉打击,严肃依法处置,先后行拘5名相关责任人。

  在工作中,王剑锋发现西宁某建设项目未严格按照大气污染治理“五个百分百”标准实施并存在噪音扰民现象,在口头告知、下达整改通知书无效后,多部门联合对该施工工地进行了查封,然而,该施工项目经理却擅自将封条拆除。“出了问题我担着!”得知这一情况后,王剑锋一边要求相关部门迅速查实该问题,一边协调有关单位按照规定,对该施工项目实施处罚,并经公安机关认定,给予擅自撕毁封条的段某、何某二人各行政拘留三日的行政处罚。

  凭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阻力再大也要守卫“西宁蓝”的果敢和勇气,环保督察指出的问题一一得到整改落实,西宁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优良率从2015年的78.6%提高到2017年的81.1%,并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稳居第3位,受到生态环境部表扬。

   思维开阔直击“要害”

  能在“山穷水尽”时冒出金点子

  “他思维开阔,总能在‘山穷水尽’时冒出金点子!”王剑锋总能给人带来惊喜——

  西宁市城市管理队伍曾一度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加之职能交叉、体制不顺、权责不明,工作成效差,老百姓对城市管理意见很大,甚至有人抱怨:“八个大盖帽管不好一个破草帽!”

  遇到问题绕道走,不是王剑锋的性格!

  “必须蹚出一条城管体制改革的好路子!”改革伊始,王剑锋立下了军令状!2015年,王剑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牵头启动实施了城管体制改革。但是文件下发了,工作部署了,一段时间过去,一些地区仍然搞表面应付,无实际进展,甚至有的依然故我、纹丝不动。

  方向确定了,抓手在哪里?“没有好的切入点,城管体制改革工作容易陷入‘自弹自唱’,更谈不上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找抓手,王剑锋领着大家打开思路,“问题就是抓手,从问题最多的地方入手!”为了寻找问题,王剑锋走出办公室,来到菜市场、街道旁,跟水果摊贩、小吃店主交朋友、拉家常,一来二去,关系熟络了,情况也摸清了,他发现有些部门和个别领导留恋旧有体制和手中的权力,根本不愿改、迟迟不去改。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他一方面反复与各级城管部门负责同志、首批改革试点的15个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座谈交流,讲利害、理思路、谈得失;另一方面,牵头制定出台《进一步调整完善城管综合执法职能的实施意见》和“街长制”配套办法,把城管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关系、日常考核、年终等次评定、请休假、干部推荐等权限全部下沉到街道办事处,严格兑现月度考核奖励政策,经费由市级财政直接奖补到街道,这一整套城管改革“组合拳”,打开了一个好局面,形成了街道城市管理各类问题及时发现处置的制度链条,城管效率提升了,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为西宁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立了功。

  面对城管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兴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施伟这样说道:“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广大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服务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前,作为街道来讲,店外经营、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等专业执法的能力较弱、手段较少。改革后,重心下移、职能下沉,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仅需在街道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心统筹协调安排即可,对环境卫生、流动商贩、门前三包等违规现象,能迅速出动,协同作战。”

   心系百姓公仆本色

  不做太平官选择当闯将

  “做个太平官并不难,而他选择当一员闯将。”这是王剑锋在城北区主政时,群众给出的评价。

  “敢吃螃蟹!”是大多数在城北区与之共事过人的第一印象——全市第一间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落户城北,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指挥中心落户城北、打造全市首家由政府埋单的免费营养午餐试点工程……

  2013年11月21日12时,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城北区大堡子小学各班值日学生排队走进学校食堂,领取第一顿午餐——红烧茄子、蒜薹炒肉,荤素搭配、营养可口。

  据时任大堡子小学校长王彦介绍,每位学生每顿饭成本价不低于5元,这个标准是区政府前期调查后给出的,“这个标准含金量不低”,里边不包含人员工资、水电费等杂项,学生吃到的仅是连锁超市的供货成本,其余开支都是区政府“拿钱”。家住距离学校2公里的鲍家寨村的五年级学生鲍先晶高兴地说,在学校吃免费营养餐可口又方便,她和同学们打心眼里感谢政府为农村学生办的好事,在享受免费午餐的同时一定会注意节约、杜绝浪费。

  这项作为全市首家由政府埋单的免费营养午餐试点工程源于王剑锋的一次调研之行——

  2013年,时任城北区区委书记的王剑锋,在大堡子蹲点调研时了解到,处于城郊一带的中小学生大多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遥远,中午回不了家,孩子们的午饭就是从家里带来的冷馒头。他当即到附近学校走访,看着那些正长身体、最需营养的孩子们,王剑锋心疼地说“:这哪行?得想个办法!”调研回来,他召集区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开会研究找办法,但是区财政捉襟见肘,面对财政局长紧锁的眉头,王剑锋说“:宁可少上一个项目,也不能穷了教育、苦了孩子!”从那一年起,区财政每年挤出150余万元,在辖区8所农村学校率先推行“免费营养午餐”,3400多名农村学生在学校吃上了热饭。随后又相继推行“零收费”“免费校服”“十五年残疾儿童免费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让更多老百姓体会到了满满的幸福感。

  敢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的王剑锋,是市政府班子里出了名的“急先锋”。年轻而不失沉稳、敢闯又不乏智慧、果敢却饱含情怀的他,在西宁市干部群众中也广受好评。

  (执笔西宁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