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发展中医药学应有文化自觉

08.06.2015  17:35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正值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作为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中医药学,面对我国文化繁荣发展与科技转型的重要阶段,如何树立文化自觉,处理好自身与西方文化、西医学之间的关系,树立发展自信、增强发展动力,是需要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重大课题。

  文化自觉对中医药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文化自觉论”,这对于解决世界文化多元并存时代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使自己的文化能够不断适应新环境,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有“自知之明”才有文化自觉,有文化自觉才有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繁荣发展。

  现在,我们在发展中面对的复杂问题是前所未有的,中医药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对于中医药学发展而言,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就是与西方文化、西医学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增强发展自信、发展动力,必须要有新思维。新思维从哪里来?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来。这就需要有文化自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明白中医药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作为中医药学研究者、工作者,不但要精通中国自己的医学,还要了解中国自己的哲学、美学等的特点,实现人文为科学奠基、科学促进人文发展的目的。简而言之,我们倡导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强调发展中医药学要有文化自觉,就是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医药学的生命力、发展趋势。

  看待医学问题应有文化视角

  当今世界,人类健康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迫切需要我们去积极应对。然而,这种健康危机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其背后是文化问题。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带来种种健康、疾病和社会问题。所以,看待医学问题要有文化视角。

  现在,一方面,饥饿、营养不良等在一些国家依然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另一方面,营养过剩和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疾病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发病率在一些国家大幅提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导致城市里各种资源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非常紧缺,更使保障人类健康的医疗资源非常紧缺。食品添加剂、农药、化肥、防腐剂等的大量使用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而环境污染导致的温室效应以及抗生素的滥用,为新型传染病出现提供了温床。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以及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人们的情绪、心理、精神发生很多变化,导致抑郁症和心因性的精神障碍不断攀升,抑郁症现在的患病率已达11.8%。此外,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老年病患者开始增多。有资料表明,老年人在临终前两年的医疗费用占其整个医疗费用的70%。面对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去深思应对之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文化视角去看待医学问题,在理念上有所创新。我们要树立顺应自然的理念,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和谐统一。强调发展中医药学要有文化自觉,正是因为人类健康问题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中医药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有利于我们在应对人类健康危机时创新理念。

  中医药学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

  中医药学的理念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互为补充,核心是儒学。儒家强调的“仁义”“和而不同”,道家强调的“道法自然”等,对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所形成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强调以人为本、涵养道德、修身养性、形神一体、天人合一,重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这些理念对于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属于农耕文明的范畴,对其劣势一直以来人们批判的比较多,特别是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药学。事实上,不能说农耕文明就是小农经济、目光短浅,还要看到农耕文明顺应自然的优势。近些年来,西方一些学者也肯定了农耕文明的优势,认为立足于农耕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有自身的优势。与此相适应,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中医药学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比如,中医药学强调“”的概念,主张“生气通天”,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主张“大而无外”,体现的是包括天地人的整体观。西医学比较重视微观方法手段,分子水平可以是“小而无内”,还可以往下分,做到更加精细。但还应从整体出发,把整体观念和还原分析结合起来,这是医学研究必然要走的路。人类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也一定要涉及影像学和大生化以外的人的自我感受与修为,应将叙事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重视临床试验与证候组学、方剂组学、腧穴组学的基础研究。

  中医药学以天地人整体观来把握人的健康维护与疾病防治,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气调神”“生气通天”,都体现出顺应四时、形与神俱、融通整合的理念。这些先进的理念使得中医在诊疗当代疾病时具有独特而显著的疗效。比如,近几年手足口病高发,发病的孩子凡是疹子特别多、口腔里的疱疹也很多的尚无生命危险;而那种疹子隐而不发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重症而导致死亡。这符合中医透疹泄毒的原则。在疫苗研究滞后于新发疾病的状况下,中医药学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方法与器物,对现代医学的研究与发展有很大启迪。中医药学也顺应了转化医学、健康医学、个体化医学与精准医学发展的趋势,将在应对健康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药学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了,但乍暖还寒。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乍暖还寒状态,在发展中医药学时树立文化自觉,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比较研究,使其相互沟通交流。同时,中医药学的发展也要坚持与时俱进。比如,我们不片面追随现代医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但是在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中医药学研究的文章,对于提升中医药学的国际影响力确有裨益;为解决过分强调师承教育模式导致中医药队伍萎缩的问题,可以将师承教育与博士后人才培养相结合。中医西医要融通共进,但应该以我为主、我主人随。我们要将中医药学置于大科学背景下,适应大环境的变迁,服务大卫生的需求,实现科学人文融合互动、东学西学兼收并蓄,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15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