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州】玛多从“一顶帐篷”到“一座美丽新城”
谈起玛多往事,白多老人最清楚,他所在的这个县城,当时“根本就不存在”。让他“做梦都没想到”的是,现在“竟能变成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
一
白多老人还记得,过去大家都住在帐篷里,条件好点的住在低矮的瓦房里。三十年前,这里的“帐篷城”,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一马平川。”
而如今,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南大街,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新天地。宽敞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建筑、一栋栋挺立的楼房,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宾馆,一排排店铺装扮得颇具现代气息。还有那穿着时尚的人流以及他们的谈吐举止,令人感到这片热土上已经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从“十二五”开始。期间,玛多县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立县战略,在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上狠下功夫,尤其注重民生工程实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对城镇各主干道、格萨尔文化博览园、河源广场等主干道沿街道路楼宇轮廓霓虹灯亮化美化,给老百姓安全出行营造良好环境。各种明亮、环保,艳丽的亮化设施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安全及治安隐患大大下降,城镇形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玛多县河源广场对面做生意的牧民扎扎,是来自黄河乡江旁村的贫困牧民,几年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家搬到县城纳入了低保户。
他开心地说:“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让政府来投资,我们只管往外卖就行了。别看我这家店不起眼,现在来县城的人越来越多,我每个月能存两三千元。”
二
经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玛多县共建保障性住房1008套、游牧民定居2186户、困难群众危房改造294户、奖励性住房123户,发放草原新帐篷3628顶,城乡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同时,建立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率先实现12年免费教育。
“我们这些贫困户为了生态保护放弃了传统游牧生活,享受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过上了城里的生活,有生活补贴,孩子们上学不用交学费。”县城新住户牧民扎扎说。
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上,生存条件再差也无法阻挡玛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改善环境的决心。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玛多精神,奋发有为、扎实苦干,玛多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末的1.12亿元增加到2015年末的2.32亿元,年均增长10.2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325万元增加到3703万元,年均增长83.72%;固定资产投资由2.78亿元增加到8.71亿元,累计达到28.95亿元,年均增长3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019万元增加到4947万元,年均增长13.1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4916.31元、2734元增加到26000元和5351元,年均增长11.55%和14.37%。城镇化率达到28%。
三
记者跟随白多老人到黄河乡热曲村,他指着眼前的草地说:“我在这里生活有60个年头了,这也是我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国家对生态保护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好,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现在我们已搬到城里生活,可对草原的情结不会改变。”
近几年,全县上下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以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体制试点为契机,累计投入生态保护资金2.48亿元,大力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再现“千湖之县”美景。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落实国家生态补偿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政策性补奖资金5.67亿元,全县1.2万余名牧民群众人均受益4.7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双赢目标。
目前,214国道和花吉公路横贯县境,共玉、花香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格成铁路建设已纳入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玛多己成为进藏入疆出川的重要交通枢纽。
明亮的灯光洒在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络绎不绝,各色的霓虹灯发出旖旎的光装点着夜色中的玛多县城,夜色包围下的“黄河源头第一县”尽情展现她的美丽与妩媚……
“全县这五年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牧民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幸福了,我对玛多未来发展更有信心。”玛多县县长李加满怀信心地说。
“玛多县和我八年前来相比变化真是太大了。规划更齐了,街道更宽了,城镇更干净了;以前的破旧建筑不见了,变成了融合现代元素和民族特色的楼房;宾馆都有暖气还安装了供氧设备,超市和餐厅也多了,很方便,人们会更愿意来这里旅游,沉淀心灵。”一位游客这样说。(才让多杰 普毛东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