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玛多的坚守者——记玛多县委书记任正德
【编者按】
“郡县治,天下安”。县作为中国行政框架中的基本单位,始终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善治状态的一个显著标杆。习近平总书记说,“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道出了县委书记的重要性。
在今年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中,我省同德县委书记才让太(藏族)、玛多县委书记任正德、门源县委书记董金明(土族)入选。这是对他们政治坚定、业绩突出、宗旨意识强、党性修养好的肯定和褒奖,也是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骄傲和荣耀。
近日,本报采访组对我省三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进行了采访,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三位县委书记的典型报道,展示他们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教育和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伟大实践,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凝聚强大力量,努力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
“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当干部的大事!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行动号令!”
——任正德语
“来这儿当书记,我早就做好了吃苦、拼命的准备。”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担任县委书记的第一天,任正德就这样对身边的人说。
地处黄河源头的玛多县被誉为“天上玛多”,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均气温零下4.1℃,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7%,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是我省海拔最高的县,也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不论是谁,一下子要从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到4500米的地方工作,都不禁要犹豫一下。
但任正德没有。
“组织信任我,我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他坚定地说。
这是承诺,更是信念,无论环境多么严酷,担子如何繁重,这句话总能给他信心和力量。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已成为他的自觉品质,也是让他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4500米不是一个高度,而是一个底线
玛多草原上,几乎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片湖水之间,都留下了任正德和他的同事们与牧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2012年8月,任正德受命担任玛多县委书记,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头疼、胸闷、失眠等强烈的高原反应仍然时刻考验着他的身体,吃药、吸氧、打点滴成为生活中的常态。不仅如此,在玛多,所有人都要面临“五年一大灾,三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的严峻挑战。
大雁飞得远,全靠领头雁;羊群不走散,全靠领头羊。
每次灾情发生,任正德都带着党员干部出现在灾情最重的地方,齐心协力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每次灾难袭来,牧民群众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任书记,想到县上的党员干部。
今年3月初,玛查理镇刊木青村、江多村多处草场发生火灾,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接到报告后,任正德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120名,出动车辆40余台次,紧急赶往火灾地点,展开灭火救援工作。
“这里离县城太远了,没办法补充水源啊!”
“如果再不扑灭火,一会儿风大了可就麻烦了。”
火势得不到控制,任正德心急如焚。
情急之下,任正德拿起铁锨冲进火海,用最原始的方式扑打、踩踏火苗,救援人员见状,纷纷效仿。
灭火战斗从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在连续奋战了6个小时后,终于将大火彻底扑灭。
而此时,任正德脸色铁青、嘴唇乌紫、步履踉跄。缺氧加上体力严重透支,任正德几近昏厥,并由此引发了急性支气管炎……
在任正德的办公桌上、床头柜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药瓶子,安眠药、救心丸、抗缺氧药;一年四季,任正德几乎都穿着厚外套,长期缺氧导致免疫力严重下降,常常一感冒就是一个月。自任正德到玛多以来,曾先后三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曾经是任正德的搭档,时任玛多县县长、现任果洛州副州长周吉说:“来到县上,任书记就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可是第二天还要工作,怎么办?只能靠安眠药维持睡眠。”
有一次,刚开完会从会议室回到办公室,任正德就感觉到心慌气短,他连忙给司机打电话……
电话接通了,却没有声音。司机慌了,冲进办公室,看到任正德躺在地上……
妻子杨延存得知这一情况后,泪湿衣襟。任正德常年不在家,家里家外都靠妻子一个人,杨延存觉得这些都能克服,丈夫的身体却是她时时刻刻最担心的。
在玛多县采访时,我们注意到了任正德刚刚上任时的一张照片,红润的面庞、漆黑浓密的头发。而如今,任正德面色憔悴、嘴唇乌黑、指甲苍白,头发明显稀疏了。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已成为任正德的自觉品质。沉下心来去真正了解牧民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急缺的是什么、最盼望的是什么,这是任正德在心里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同时也是让自己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他做到了,在造福玛多人民的同时,他更是玛多人民的知心人、贴心人。
郡县治,天下安。
4500米的海拔,不是一个高度,而是一个底线。
任正德深知,如果这里的党员干部都没有敢干敢拼的勇气,牧区百姓也很难有安居乐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希望。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把群众当作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才能想群众所想、思群众所思、解群众所盼。
面对生命极地极端艰苦的工作环境,面对一系列艰巨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2012年以来,在任正德的团结带领下,玛多县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忘我工作、挑战极限,使“黄河源头第一县”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一名藏区县委书记,任正德深知维稳工作的重要性。到目前,玛多县未发生一起涉稳事件,维稳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扑下身子干事业,情系群众为基层,在他心中,与群众心连心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有这样的书记,是我们玛多牧民的福气”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标准,在玛多恐怕更需要干部“用心做事”、“一天当做两天干”,任正德常常这样说。
作为县委书记,任正德始终把当好班长、带好队伍作为自己的目标,足迹踏遍了玛多县2.53万平方公里内的每一个村子,在他的带领下,县委一班人坚持“下去服务、现场办公”,广泛调研,群策群力,提出了围绕“三基”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围绕保护生态,促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围绕深化改革,促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围绕改善民生,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围绕维护稳定,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等“五围绕、五促进”的工作思路。
连续3年为牧民群众办成近50件实事好事,全县277名党员领导干部与197户贫困群众、困难党员以及45名各类重点人员认作“亲戚”、结成“对子”,做到重要节日、婚丧嫁娶、生病住院、重大灾害和困难、重大矛盾纠纷、重要紧急情况等“六必到”。
3年来,玛多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95%,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8.33%,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09%,每年县财政总支出的80%用于改善民生,实现3853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3年来,任正德以其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其公而忘私、勤奋敬业、脚踏实地的作风,以其超前思维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履行着他的职责,开创着他的事业。
河源儿女从县委、县政府作出的一个个成功决策中看到了美好未来,从县委、县政府所办的一件件实事中感受到了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玛多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委、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委、全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先进县、全省文明县城、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州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县。连续三年在全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连续三年在全州地区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地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州寺院社会管理先进县。任正德本人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州优秀领导干部,全省春季维稳暨两讲两促活动先进个人。
在这片地广人稀的极地草原上,任正德和全县党员干部以信念为笔、责任为墨、事业为纸,用有力的行动书写着牧民群众最满意的答卷。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任正德冒着严寒,一个人来到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看到很多孩子在学校外面的路灯下背书。
“外面这么冷,马路上也不安全,你们怎么不在宿舍里背啊?”任正德问。
“宿舍里人太多,我们就轮流到外面背书。”读初中二年级的昂知回答。
任正德察看了学校的情况后,8点钟就召集县发改委的负责人和学校校长昂
公才仁,商定在教学楼前安装两盏高7米、8000瓦的高展灯,孩子们可以在校园内读书,老师们也方便监护。
“第二天施工队就来了,但地已经上冻了挖不开,我们就用牛粪烤了三天,十天后灯就装好了,整个校园亮堂堂的,全校师生那个高兴劲儿啊就别提了。”昂公才仁说。
比天地更大的,是人的胸怀。
“只有跟老百姓一起坐在帐篷里想问题,才能真正感受他们的所思所盼。”任正德说。
任正德以身作则,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要求全县干部牢固树立“高海拔、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理念。
他说,党员干部的工作标准不能也不会因海拔高、条件苦而降低。
经常“下帐”,牧民们很快和任书记熟悉了,他们遇到难心事、烦心事,会主动到县上找任书记。不论是衣食冷暖等家庭“琐事”,还是长远发展的“大事”,任正德都全力以赴。
2013年冬季,玛多县发生持续81天的重度雪灾。任正德和他的同事们不停地奔走在全县受灾最为严重的12个行政村,调运物资、组织转场、抢救牲畜,给牧民发放棉衣、口罩、手套、冻疮膏。在这次雪灾中,玛多县没有出现牲畜死亡现象,牧民群众也没有一例冻伤。
2013年11月,一牧民赶牲畜转场过黄河时,冰面突然坍塌,139头牦牛掉进了河里。任正德闻讯后组织全县100多名干部,冒严寒、趟冰河,硬是救下了所有牲畜。
“他经常来到我们的帐篷里嘘寒问暖,虽然语言不通,他不嫌麻烦,一遍遍听翻译,救灾抢险时冲在最前面,有这样吃苦、拼命的书记,是我们玛多牧民的福气!”不少干部群众这样说。
2014年3月初,在玛多县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中,载有演职人员的大巴车在花石峡发生车祸,闻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任正德将受伤最为严重的索南卓玛送到了花石峡中心卫生院。
“我睁开眼睛,第一个看到了任书记,他给我喂了几口水后,我又晕过去了,再次醒来时在省医院,后来才知道是任书记亲自送我来的。”索南卓玛眼中泪花闪烁。
10年前,为了保护生态,在政府统筹下,玛多县扎陵湖乡部分群众离开家乡,来到了400公里外的玛沁县大武镇,建起了河源新村。
河源新村住房因年久失修经常漏水,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县上决定将河源新村进行整体改造。但改造,牧民需自筹部分资金。
“县上财力有限,任书记就带着我们到省上的单位、企业‘化缘’,河源新村改造花了2780万元,我们没有出一分钱,他是我们的好书记,是我们的恩人。”河源新村党支部书记叁智说。
玛多最大的价值、最大的潜力、最大的责任都在生态——
“保护生态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盛夏的玛多草原绿草如茵,涓涓溪流流淌在草地上。以“黄河源姊妹湖”而著称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成群的水鸟低飞浅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大批游客。
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县地处“中华水塔”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境内拥有大小湖泊4077个,黄河流域年总径流量的43%在这里汇集而成,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及气候启动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牧民过度放牧使湖泊面积急剧缩小,到2004年,玛多90%以上的湖泊干涸甚至消失,原本连为一体的扎陵湖、鄂陵湖之间出现断流,得不到水源涵养的草原迅速退化,导致草场沙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引起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走在扎陵湖畔,任正德告诉记者。
“玛多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保护生态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来玛多县之初,任正德就认识到玛多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依托“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2012年以来,县上先后争取投入资金1.4亿元,在任正德的带领下,经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生态移民、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沙漠化防治、湿地保护、鼠害防治、小城镇建设、能源建设、人畜饮水、草原防火、建设养畜、保护管理设施与能力建设和科技培训等12个项目已全面完成。
“玛多县气候条件恶劣,项目施工期只有短短的五个月,所以我们都要跑着干。”连续几年的生态保护项目实施中,任正德总是亲临现场,指挥、督促工地抓紧时间,在工期内完成建设任务。
在去往扎陵湖采访的途中,玛多县三江源办主任王权宾,指着哈拉滩上补种的8000亩草地告诉记者,去年夏天,任正德来到披碱草补种现场,看到草芽如同针尖一般,他急得趴在地上,眼睛牢牢盯着草芽,焦急地问:“怎么看不到你们种的草啊,比找虫草还要困难。”
王权宾说,今年,这些草已经有5公分高了,草场周围拉起了围栏禁牧,相信再过两年,这里的草会长得非常茂密。
目前,玛多县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湖泊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提高。
“几年来,扎陵湖、鄂陵湖两湖共增加水域面积99.1平方公里,湖泊面积大于6公顷的增至157个,玛多县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任正德乐呵呵地说。
经中国科学院第一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期评估,认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有所好转”,并呈现了“增水、增草”的现象。同时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相对完善,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尤其是藏野驴、藏原羚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出现了与牛羊争草的现象。
看到自己的家园水草丰美,牧民们心里乐开了花,而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和环境一样发生着变化:
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向定居和半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由单一的畜牧业生产向劳务输出、养殖种植、商贸经营、民族手工业、歌舞表演、服务业转变。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见草原格桑花。
在任正德的带领下,绿色高原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短评 : 坚守,需要忠诚和担当
“天上玛多”——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是我省海拔最高的县,也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在玛多,任正德选择了坚守。
在任正德身上,坚守是一份勇气,一份忠诚——一年四季,几乎都穿着厚外套,长期缺氧导致免疫力严重下降,常常一感冒就是一个月,办公桌上、床头柜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药瓶子;自到玛多以来,曾先后三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为了工作,他“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透支健康、透支生命,奉献自己、牺牲自己,他从不提向组织提要求、喊困难,说“组织信任我,我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这份忠诚,这份勇气,令熟悉他的每一个人感动不已。
在任正德身上,坚守更是一份精神,一份担当——怕亲人们担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隐瞒身体状况;到牧民的帐篷里嘘寒问暖,虽然语言不通,不嫌麻烦,一遍遍听翻译;“群众的小事,就是干部的大事!群众的需求,就是行动的号令”,救灾抢险时不顾身体状况,冲在最前面;肩负起保护生态的责任,玛多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这份担当,这份精神,激励着玛多每一个干部群众奋勇前行。
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爱,让任正德和他的同事们有了无畏的坚守,有坚守就有奉献,就有了玛多民生的乐土,生态的净土,有了百姓的口碑——“有这样的书记,是我们玛多牧民的福气”,试问,还有比这更高的褒奖吗?(苑玉虹 莫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