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源环保世纪行:荒沙戈壁上的“绿色明珠”
途径一路荒漠,远远看见一片亮眼的“绿洲”,当记者同环保世纪行活动小组来到“省治沙试验站”所在的沙珠玉乡,身处一片绿意之中时,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伟民感慨道:“这个地方很有名,防沙治沙工作做得相当好,你们年轻一些的可能不知道,这里以前完全是荒沙戈壁”。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沙珠玉乡,曾是全国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常年经受风沙侵袭,农田被掩埋、道路被沙土覆盖、灌溉用的农渠也被沙土堵塞破坏……1985年以前,乡上的农户被迫迁移三次,河流干枯,生态脆弱。防风固沙工作迫在眉睫。
如果不治理,将会怎样?
“荒沙将淹没附近所有村庄”——省林业厅一负责人毫不犹豫地回答。
前身为共和县防风治沙林场的青海省治沙试验站于1982年正式成立后,在共和县沙珠玉乡开始了一系列的沙漠化防治工作。至今三十多年努力的成果,便是眼前这满目绿意。
省治沙试验站站长杨德福介绍说:“从1959年开始,沙珠玉科研工作者就不惧辛苦,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省治沙试验站的成立更是增添了治沙的信心和力量。经过几代科研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这才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
奇迹二字,当然不是动动嘴跑跑腿就能实现。1959年至今,沙珠玉乡经历了什么?
杨德福说,几代科研人员和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经过持续努力,摸清了本地区沙漠化的发生机制、风沙运动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危害方式,总结了一套高寒地区荒漠化防治模式和经验,摸索出采用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灌溉造林与无灌溉条件下扦插、直播造林相结合的荒漠化防治模式;先后从省内外引种乔灌木树种60余种,从中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生长的10余个优良树种,在沙珠玉地区广泛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形成了一个由封沙育林草区、固沙试验区、农田林网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防治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2013年我开始到站上上班,来的路上一路戈壁滩,当时我心都凉了,但是进入了沙珠玉地区以后,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个神话”,试验站员工范文秀无限感慨,“我学的专业就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上班两年多来,通过与站上的老师和周边村子的村民共同努力,看到这片绿延伸范围越来越大,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我愿意在这里一直奋斗下去,看着荒漠全部被逼退!这就是我目前最大的职业理想。”
设置沙障、提高栽植技术、荒漠监测……通过长期治理,沙珠玉万亩沙漠绿洲得以建成,在试验区内累计治理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近1万亩,试验区森林资源逐年扩大,荒漠化面积逐步缩小,沙珠玉地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气象观测数据显示,沙珠玉地区大风天气比以往明显减少;同时,受农田林网的保护,当地农田受灾面积减少了40%;在植被的保护下,周边村庄免受风沙危害,农牧民居住稳定,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范文秀笑起来:“之前被迫搬迁的村民如今大部分已经搬了回来。这一点,足够说明问题了吧!”
“是的是的,我们现在都搬回来了,变化大得像做梦一样。我平时在家也没什么事干,现在还时不时到他们这里整整地、铺铺膜、除除草,每天挣80块呢!而且林子漂亮了,就等于我的家漂亮了。”正在一旁除草的沙珠玉乡达连海村村民拉毛卓玛补充道。
了解了沙珠玉的故事,我们似乎对这个美丽的名字可以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全新诠释——荒漠中的“绿色明珠”。通过防沙治沙活动的开展和效益的呈现,当地群众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就像范文秀所说:“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不放弃,相信绿色将会占领所有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