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环境质量这一年”之水环境管理篇两手发力 还民清水
◆本报记者赵娜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说,水质好不好事关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务必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还群众绿水青山。
2016年,各省(区、市)深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要求,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
水环境质量的成绩离不开治水理念的转变,离不开良好机制的构建,离不开各地创新的实践。
治水思路: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齐头并进
2016年3月成立水环境管理司是贯彻落实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的举措之一,其负责全国水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部水环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既要解决水灾害等老问题,也要系统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2016年,在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在污染治理方面,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初步取得积极进展。
督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落实2016年底前完成工业集聚区建设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装置任务。目前,3个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共597家,已有570家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完成率96%;有559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完成率94%。
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国各地设置饮用水水源防护设施3800多公里,拆除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3400多处,全国22%建制村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60%。
为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黑臭水体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完成全国城市黑臭水体阶段性排查工作,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
在循环利用方面,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规定(试行)》将城市节水和水资源节约保护单独设项,重点考核城市节水工作开展情况和加强节水管理,并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
为贯彻落实“水十条”,环境保护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实施清洁化改造,推进造纸、印染等11个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方案》预计到2020年,可减少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铬污染分别达6亿吨、250万吨、15万吨、约3万吨。
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努力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
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明确防治措施及达标时限,2016年首次发布“十三五”期间水质需改善和需保持控制单元。指导地方开展东江、滦河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编制工作。
首批进入“2016年度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央项目储备库”的4800多个项目中,大多为水质较好或有治理基础的“好水”,如水质较好的湖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为推动落实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战略,环境保护部制定了《2016-2017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开展了沿江饮用水水源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指导流域内11省(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目前,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和四川已完成红线划定工作。2017年,将试点开展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机制:打好水环境管理组合拳
纵观2016年的治水改革实践,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机制体制逐步理顺。
——有这样一种机制,促使各部门齐抓共管,它就是联防联控机制。
水污染防治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印发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工作规则及2016年工作要点。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建立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明确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
——有这样一种制度,指导地方做好水环境风险预警防范,它就是水环境质量预警制度。
红灯亮在越轨前,招呼打在板子前。2016年5月,环境保护部印发《水环境质量分析及预警工作方案》。按季度对全国重点考核断面(1940个断面)水质状况进行分析,梳理可能无法按期完成当年目标的断面和水质恶化的断面。并对重点断面进行预警,告知有关地方政府。
——有这样一种机制,将水污染防治压力层层传导,它就是水污染防治综合督导机制。
按照环境质量及同比变化幅度,定期公布最好和最差的10个地市级行政区;向省级政府通报责任书水质目标完成情况和水质反弹的断面;对水污染防治工作滞后,且存在突出水环境问题的地区,统筹实施挂牌督办、公开约谈、区域限批等督政措施。
目前,已对各省(区、市)2016年前三季度“水十条”进展情况实行通报,并对水质恶化明显的山西阳泉、陕西渭南两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
——有这样一种制度,把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它就是河长制。
配合水利部,起草《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报请中办、国办印发,制定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指导通过实施河长制更好地落实“水十条”。
先行先试地区不断创新实践。浙江省已形成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桐庐县百江镇还引入竞拍河长制度,探索以河养河模式,均取得良好效果。
——有这样一种制度,加强了点源污染的治理,它就是排污许可制度。
环境保护部初步建成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2016年首先在造纸行业推行排污许可管理,选取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开展流域排污许可证管理试点。2017年,将在全国开展排污许可证试点工作。
几大机制制度形成合力,打好环境管理“组合拳”,督促落实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治理水污染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新手段:细处做起,学会借力
改善水环境质量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目标是固定的,手段可以多样化。
精细化管理在2016年格外显眼,它不仅体现在以控制单元为载体,分流域、分区域确定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还体现在编制水体达标方案上。
2016年3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指导各省(区、市)编制实施。
实践证明,广东省石马河、淡水河流域通过实施达标方案,水质持续向好,劣Ⅴ类水体已基本消除。
治水也要学会借力,信息化手段已然成为有力支撑。
如今,公众只需拿起手机,打开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公众微信号,就可以举报身边的黑臭水体。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政府可以全方位监督黑臭水体整治进展。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黑臭水体2014条,已完成整治的有267条,占比13.3%,已开工整治的有654条,占比32.5%。
信息公开日益完善,吸引了更多公众参与到水环境治理中。
“以后再看到雨水口有污水排出,就可以直接打电话投诉举报了。”86岁的浙江绍兴兰亭镇山下村村民金阿根,经历了家门口的河道由清变浊再变清的过程,对参与保护的渠道也熟门熟路。如今在兰亭镇娄宫江的各个入河排污(水)口都竖有标识牌,上面统一标注了排污口名称、编号、监督电话。对排污口“亮身份”的做法,大大提升了群众的监督热情。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也是治水的一项创新性手段。
佛山市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考核各区政府治水成效。不仅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还针对各区治水不足之处开出后续精确治理良方。此举对佛山成为广东省治水标杆功不可没。
运用规制、市场、科技、行政、文化“五种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建立治水的长效机制,成为2016治水的主脉络和工作亮点。
任重道远: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虽然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少数地区出现水质恶化情况,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水环境风险隐患问题突出。
具体表现在,总磷已成为长江等流域和国控重点湖库的首要超标因子;108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1/4处于富营养状态;江河沿岸化工企业及工业集聚区密集分布,与饮用水水源犬牙交错;海域使用强度不断加大,围填海等活动对海域自然属性改变较大。
污染没有荡尽,治水不能停歇,目标更当高远。
流域治污有两条线,一条是减排,一条是增容。目前,以污染治理为主的减排工作相对较硬,但是以增加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主的增容工作相对较软。
2017年,着力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功能保护,要做到“守、退、补”。
“守”即严守生态红线,依法打击流域生态破坏行为;“退”即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湿、退渔还水、退房还岸,尽可能把人类活动侵占的高价值生态区域退出来;“补”即加大对自然的生态补偿力度,做好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价预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补偿等管理制度衔接,探索建立水陆统筹的流域生态保护机制。
2017年,贯彻落实“水十条”仍是主线,严格督导考核、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仍是重点。对2016年度“水十条”实施情况进行考核,未通过年度考核的,将按有关规定实施约谈和建设项目环评限批。
同时,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完善“水十条”配套政策措施及相关标准、规范。
水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流域治污要有定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通过逐年改善、持续进步,最终实现我国水环境质量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