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彦新村:处处涌动新气象
青海新闻网讯 (记者 朵海平 通讯员 解安瑞 高源 摄影报道)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视察期间,专程来到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勉励村民抓好生产、就业,脱贫致富。11月7日,129户村民们迎来了共同的喜事——搬家!
水结冰,地始冻,寒风乍起。
公元2016年11月7日,农历十月初八,这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
天刚蒙蒙亮,班彦村村民吕志发就早早起床,把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屋里里外都打扫了一遍。大门之外,吕志发的儿子已经把家居装上了手扶拖拉机,准备搬到十几公里外山下的新村。告别祖辈们世代居住的大山,吕志发一家将在新村里开启全新的生活。
检查用户家中漏电保护器易地搬迁电力先行
与此同时,身穿红马甲的国家电网党员服务队也早早来到班彦新村,义务帮助村民检查室内外线路、插座、开关等电器设备。
“我们今天的任务是保证每一户搬迁村民都能正常用电”,国网青海海东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副队长刘玉文介绍说。
新家里,吕志发拎着新买的电磁炉,烧了一壶开水,喜笑颜开。海东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刚刚帮他们家换了新的插板,新插板带有开关和保护装置,用起来很安全。
“以前住在山上,交通不便,吃水困难!”在山上住了一辈子的老吕说起了村落与大山的故事。
班彦村5、6社居住沙沟山中,一条沟壑将两社129户、484名村民隔在两个山坡上,两两相望,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成了上下山的唯一通道。“山路不好走,下雨下雪时就只能在家呆着!”吕志发感慨地说:“儿媳就是因为生孩子时下不了山,差点没有了!”
对班彦村来说,交通不便是最大的贫根,离镇上10来公里的山路让山外山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靠天吃饭的老时代,一个是进入电气化的新社会。因为生活条件艰苦,村里不少年青人外出打工,要脱贫,挖贫根。
2016年由政府补贴部分资金,班彦山村5、6社在新村地址上砌起了院墙,建起了浇筑的水泥板房,准备从大山上搬了下来,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新村建设、电力先行。海东供电公司投资169.59万元,组立53基电杆,架设配电变压器2台,高低压线路3.5千米,将清洁、充足的电能送到了新村里。
今年9月30日,129户村民家家通了电,班彦村村民忙着盖新房、建新家,电力员工挨家挨户上门装表接电,在充足的电力支持下,新村建设一天一个样,新房拔地而起,吕志发与学习电器维修的儿子合计着致富的路子,准备开个铺面修电器。
海东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进村服务、现场办公,了解客户用电需求时,有18户村民详细了解动力电办理流程,村民吕旦主更是计划着在村内开个磨面坊……
“以前不能想的事现在能都能做了!”吕旦主说,村里通了动力电,致富路越来越宽,村民们致富思路也越来越活跃。
党员服务队向居民介绍情况
清洁能源开启新生活
新家要有新模样,家庭条件较好的吕旦巴四郎(土族)对新生活充满期待,早早就把电灶、抽油烟机、电磁炉等大件电器搬进了新居。
“换在山上,这些东西可是很少啊!”吕旦巴四郎的母亲兰拉木什姐(土族)拿着抹布一边擦着电视机,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原来住在山上,因为路远、交通不便,贩货的货郎总是把货的价格上提1到2元,让本来就贫穷的村民很少有机会购买货物。未搬迁前,大多数村民家里只有一台电视和几盏电灯,虽然个别家里有些旧的洗衣机、冰柜,但缺水、缺货源让大件电器没有用处。
新村交通便利,电器轻松搬进家,最重要的是村里架设了两台200千伏安的变压器,户均容量达到了3.2千伏安,配变容量比山顶增加了13倍,新线路、新设备,让低电压一去不复返,村里用电不再发愁。
现在家里还多了个“烧火帮手”,一人能轻松做一桌饭菜。兰拉木什姐指着家里的电磁炉说。现在的班彦新村干净、整齐,巷道里没有秸秆、树木,做饭、烧水、取暖全用上了电器,方便、干净还省时间。
对于吕旦巴四郎8岁的儿子吕曾庆来说,现在能够就近上学,与同学们一块学习则是让他最开心的事。“在山上没有幼儿园、学前班等学前教育,小孩刚上小学,学习有些吃力!”吕旦巴四郎希望吕曾庆能和山下的孩子一样,学到更多的知识。
用电有了保障,村民家里的电器设备也就多了起来,安全用电、节约用电也是党员服务队要操心的事。队员们分头行动,走进每家每户发放安全用电手册,讲解安全用电知识。
“我要装动力电,该怎么申请?”
“我夏天出去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孩子,能不能用微信缴电费?”
“这小插板上的线热得烫手,幸亏你们及时提醒,以后我要告诉家里所有人注意安全用电。”
村民用电有疑惑,党员服务队真诚解答,心贴心的服务给村民带来了方便、解决了问题,贴心的供电服务让村民感受到温暖,也推动着班彦新村向现代化新农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