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县打好特色农业牌助力乡村振兴

13.06.2018  12:30

  青海新闻网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现实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去年以来,班玛县立足县情实际和区位优势,把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县秉承“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富民”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培育凸显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初步形成了“百亩蔬菜、千亩青稞、万亩大黄”等区域优势明显的农业生产基地,开辟了一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农业创新发展之路,有力带动了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迈入新时代的“三色班玛”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乡村振兴的美丽华章。

  积极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全力打造“百亩蔬菜”基地,解决了居民“吃菜难”问题。班玛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一直被视为蔬菜种植“禁区”,加上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蔬菜从西宁或者四川辗转运到县城,往往是“夏天一车烂叶、冬天一车冰渣”。针对这一民生问题,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满足城乡居民蔬菜消费需求为目标,以解决城乡居民“吃菜难、吃菜贵”问题为突破口,紧盯国家和省州政策导向和投资动向以及对口帮扶的有利时机,狠抓“菜篮子”工程建设,采取“温棚+露天”模式加快发展高原有机蔬菜,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有效供给。目前,累计投资3050万元建成江日堂蔬菜基地、采青滩移民点、亚尔堂乡王柔村、灯塔乡班前村家用温棚基地等4个温棚蔬菜基地,每个乡政府驻地也建有温棚1-2栋,全县现有各类日光温棚150多栋,2017年利用日光温棚种植各类蔬菜81亩,蔬菜总产量达115吨,销售收入达64余万元。同时,结合精准扶贫,投资280万元建成了亚尔堂乡王柔村百亩蔬菜种植基地和灯塔乡仁青岗村百亩马铃薯种植基地,灯塔乡仁青岗村百亩马铃薯种植基地收获马铃薯16万斤,产生效益25.6万元,41户18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受益1383.78元。今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投资300万元在灯塔乡班前村和忠智村建设家庭蔬菜温棚100栋,投资150万元在亚尔堂和灯塔两乡打造了500亩地膜马铃薯和露天蔬菜种植基地,集中连片种植马铃薯300亩、露天蔬菜200亩。目前蔬菜长势良好,预计年内蔬菜产量将大幅增加,进一步提高全县蔬菜自给率,极大地解决全县居民吃新鲜蔬菜难的问题。

  大力实施黑青稞种植,精心打造“千亩青稞”基地,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班玛县属于典型的半农半牧区,自古以来都有着种植青稞的历史,但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品种退化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青稞产量低下,效益不佳。针对这一现状,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党和国家支持“三农”工作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帮助群众转变生产和发展理念,调整优化农业产业机构,把发展黑青稞作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在“新、特、优”上下功夫,在“投资金、强服务、重实效”上做文章,紧紧围绕“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大户种植”的要求,加强技术革新和农艺措施,引导群众大力实施黑青稞种植。2017年从西藏引进黑青稞优良种子,鼓励和引导灯塔乡56户群众种植黑青稞3000亩,成熟收获后,以每斤6.1元的价格进行销售,共销售黑青稞17256斤,销售收入达105261.6元,户均收入1879.7元。班前村村支部书记尕玛求激动的说:“种了一辈子地,没有卖到过这么高价格的青稞,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帮助。”黑青稞从过去农牧户主要自食自用转变为现在可增收的商品,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进一步激发了脱贫致富信心和热情。今年顺应群众意愿,农牧部门筹措资金54万元,再次从西藏引进优良黑青稞种子50吨,在江日堂、亚尔堂、灯塔三个农业乡共种植黑青稞2000亩,在玛可河流域形成了千亩黑青稞特色产业带。

  稳步推进中藏药材种植,重点打造“万亩大黄”基地,实现了既保生态又扶贫。班玛县中藏药材资源丰富,主要有大黄、虫草、黄芩、贝母、秦艽、羌活等400余种。为了实现“药业富民”的目标,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把建设绿水青山与实现群众增收有机统一起来,积极引导群众利用退化草地大面积种植中藏药材,着力打造以“万亩大黄”为主的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努力实现既保护生态又扶贫的“双赢”目标。目前,通过“一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发展模式,达卡、吉卡、马可河等部分牧业乡人工种植大黄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多柯河流域建成了“万亩大黄”种植基地,昔日风沙弥漫的黑土滩逐渐变成了“绿洲”。马可河乡则达村立足大黄产业,成立了大黄种植及中藏药材加工合作社,全村160余户群众以每户1000元每股的方式入股合作社,累计入股资金16万余元。合作社从2016年开始组织社员种植大黄,经过两年的培植共种植大黄7000亩,计划到2020年将种植大黄10000亩,预计五年后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一次性收益将达160余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可增收9700余元。同时,多贡麻乡人工种植川贝母获得成功,也将成为保生态、促脱贫的支柱产业。

  加快培育羊肚菌和蕨麻种植,逐步打造“数十亩羊肚菌”基地,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班玛县因降水量充沛,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有着得天独厚的羊肚菌、蕨麻等经济作物生长环境,每年夏天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季节,便有野生羊肚菌零星分布生长在林区地带,蕨麻更是遍地开花。由于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目前供食用的仅靠采集野生菌,产量极少、价格昂贵,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结合这一实际,县委、县政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眼于“产业兴旺”,把人工种植羊肚菌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富民强县步伐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以现代科学技术、设施装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为支撑,积极培育和发展羊肚菌人工种植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今年县委、县政府按照逐步打造“数十亩羊肚菌”基地的目标,投资150万元在灯塔乡要什道村建设羊肚菌种植日光温棚5座,种植羊肚菌4亩,如果按亩产50斤、现行市场价每斤1800元估算,将为该村群众增收36万元。达卡乡按照“先示范、后推广”的思路,积极发展人工种植蕨麻,去年种植蕨麻5亩,亩产蕨麻360余斤,共收入6.3余万元。羊肚菌和蕨麻等新型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极大的激发了农业增产增效潜能,激活了农村发展动力,调动了广大群众的致富热情,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