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提速升级加快推进特色高原旅游业发展

15.12.2015  09:31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班玛县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充分依托当地绿色生态、民族风情、特色资源等优势,以打造“三色班玛”旅游品牌为目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提升旅游资源开发能力,大力推进特色高原旅游业发展,旅游业逐步迈向蓬勃发展期。今年截止10月底,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7.5087万人次,同比增长87.99%,旅游总收入达4494.4万元、同比增长88.87%。

  抓投入夯基础。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年内申报旅游项目3个(班玛县原始森林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班玛县佐毛沟温泉旅游开发项目、班玛县知钦寺景点旅游开发项目),申请项目资金1.25亿元,积极修订,并积极协调将旅游项目列入省州“十三五”项目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新建了县城迎宾门、莲花塔及“红军沟”景区大型红军长征雕塑、“红军沟”彩门、旅游公厕、景点指示牌,修通了“红军沟”、佐毛沟温泉、班前村等景点旅游道路,维修了“红军桥”、“红军墓”、“红军亭”,并每年拨付200万元旅游基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上海对口援建项目,先后建成红色教育中心、藏文化产业园、“三色班玛博物馆”和红军长征纪念馆,成功申报灯塔乡班前村为全国旅游示范村,并投资142万元改造完成4座藏式碉楼驿站,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积极申报建成“红军沟”景区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实践基地,青海民族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省第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藏居碉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班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抓宣传造声势。积极开辟宣传渠道,通过《北京假日自助游杂志》、青海日报、人民网、青海新闻网、青海广播电台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对班玛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努力提高班玛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认真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加强对外宣传和推介,成功举办了“薪火相传.再创辉煌”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火炬传递活动、“三色班玛”古村藏寨暨格萨尔文化旅游节和首届“三色班玛”摄影展。编辑出版《班玛地区格萨尔文化概览》《十世噶玛巴传》《红军长征在班玛》《班玛画册》等书籍,全面宣传班玛美丽的自然风光、永恒的红色记忆和与众不同的文化基因。积极组织开展赴外文艺演出,充分展现地域文化,今年6月份组织文艺队赴上海市青浦区参加了练塘镇茭白文化艺术节,8月份组织锅庄队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锅庄舞大赛夺得冠军。利用青洽会、省内外各类展览会等机会,全面展示推广班玛唐卡、黑陶、面具、藏香、藏茶、羊肚菌等特色产品,以文化产品、优势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

  抓服务增内涵。针对旅游业的火爆发展态势,坚持把服务业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成功打造了“红军沟”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玛可河原始森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白扎寺知钦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立了班玛县旅游公司和出租车公司,挂牌成立了谢格太黑陶艺术创作公司和私立学校唐卡美术创作班两处旅游商品创作基地,开通了班玛旅游网站和旅游服务公众微信平台。以人民路为主对县城街道进行了扩建、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和规范命名,并修通了环城路,对街道两旁建筑进行了藏式风格改造,对铺面牌匾进行了统一设计,对宾馆、旅店、餐饮等服务行业基础设施进行了提质升级,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和2个二星级宾馆、1个四星级宾馆。鼓励、引导和支持当地农牧民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臧家乐和家庭宾馆,推出以酥油糌粑、藏族点心、牛肉干、羊血肠、青稞饼等民俗特色食品,逐步建设乡村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实现发展壮大旅游业和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的双赢。

  抓规划促成效。根据全省旅游“一圈三线”精品战略布局,树立大区域、大产业观念,科学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围绕“红军沟”、玛可河原始森林、佐毛沟温泉、知钦寺、白扎寺等景区,统筹协调、科学开发,逐步构建“大九寨”旅游圈。按照外圈、核心,层层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编制了《班玛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则》《班玛县玛可河景区旅游详规》,理顺和优化了全县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把红色旅游与风光旅游、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旅游精品路线,精心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全面打响了“三色班玛”旅游品牌。依托独特的地域文化尤其是藏居碉楼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班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充实文化旅游内涵,逐步形成了以藏戏、锅庄、民族歌舞表演、藏族服饰表演等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会展文化和以赛马、射箭、摔跤、拔河等民间文体活动为主的草原文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依托藏文化产业园培育发展文化手工艺品制作,开发了藏家碉楼模型、针丝唐卡、藏香、泥塑、格萨尔面具、石刻、黑陶、藏茶等文化产品,依靠气候优势和政策优势发展了藏茶、羊肚菌、大黄等地下产业,有效促进了产业优势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