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管管深入社区的“黑理财”了——代表委员会诊民间理财乱象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何欣荣、王原)到超市买东西,很容易收到各种机构散发的理财产品宣传单。街头的第三方理财公司门店越来越多,有的外观还越看越像银行……近年来,国内理财市场出现井喷式发展,各种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理财机构如过江之鲫。
但与此同时,金融纠纷高发,有的机构甚至出现跑路现象。对此,代表委员们呼吁,明确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责,切实保护百姓的金融资产安全。
民间理财乱象多 跑路事件时有发生
今年两会前夕,上海百银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发生企业高层携款跑路事件,牵涉到线上线下千余名投资人。目前警方尚未公布涉案金额,但据投资人估算超过亿元。
事实上,以投资理财为名的非法集资案件近年来呈多发态势。在上海百银之前,波及全国多个省市的黄金佳投资集团涉嫌非法集资案有了新的消息,累计有3万多人报案,涉案金额数十亿元。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审查起诉的非法集资案件中,数额超亿元的达94件;河北省检察机关2014年共查处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400件,为上年的6.5倍。
在形形色色的非法集资案中,一些没有金融牌照的民间投资理财机构成为主角。上海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林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在申请工商营业执照时,一般申请的类别是“金融信息服务”、“投资咨询”等。“这样的公司因为没有金融牌照,对注册资本要求不高,30万元—50万元就可以办了。有的公司注册资本虽然达到上千万元,但和实际缴纳情况并非完全一致。”
林先生估计,像他们这种类型的公司,仅上海就有几百上千家。“大家处于监管真空期,部分机构拓展业务的时候难免有些激进。”以出事的上海百银为例,其宣传单上写着:“5万元起投,年化收益率8%-15%,投资周期最短三个月,最长一年,且随时可以提取”——这样的承诺比大部分正规机构的理财产品都要高。
乱营销、傍大款、越红线——民间理财三宗罪
民间理财机构是怎样吸引投资者的呢?记者采访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带有迷惑性的手法。
——乱营销。不少人察觉到,在很多城市的超市、商场等,均有民间投资理财公司出没,或张挂宣传图片,或设立柜台咨询。一些西装革履的理财经理或顾问,刻意夸大投资回报、回避投资风险,向退休职工、老年人等金融风险意识淡薄群体销售。
“有的理财机构还‘深入社区’设立‘实体店’,给你一瓶油、一点好处,大爷大妈为这些小甜头就把自己的钱拿去给他‘理财’了。”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感慨说。
——傍大款。一位监管层人士表示,部分机构刻意混淆产品性质误导投资者,流行的手段包括:机构名称听起来“高大上”,如“XX财富”、“XX资产管理”等;实体网点装修与银行相似,设立现金柜台、理财柜台、贵宾室等布局,设置大堂经理、理财经理等岗位;产品名称模仿银行理财产品,如“XX理财计划第X期”等。甚至将银行提供的开户、清算和保管等服务,夸大为与银行开展全面业务合作。
——越红线。不得搞资金池业务,是银监会为P2P平台划定的红线。全国政协委员、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段祺华表示,通过调查了解到,一些网站打出年利率15%左右的标语,动辄开出上千万元的理财计划,面向数百名投资者募集后,再开始投资计划。“这些产品没有经过监管部门审批或报备,往往涉嫌触犯刑事法律。”
整治“黑理财”需明确监管职责
民间理财业务在膨胀中,蕴含的风险不言而喻。“去年有客户在我朋友开的第三方理财公司买了700万元的产品,投资江苏一个房地产项目,承诺年收益12%,但到期了不能兑付。发这个产品的机构也跑了,打官司都没有用。”林先生说。
种种理财乱象下,如何保护百姓金融资产安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许罗德表示,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大力推进普及性的理财教育,让百姓意识到“高收益必然对应高风险”。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也要为百姓资产配置提供更多的创新服务,以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的“普惠金融”。
对于那些有违规违法嫌疑的“黑理财”公司,应该怎么管?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为这些机构没有金融牌照,所以一行三会都不愿管,只是约束有牌照的金融机构与其合作,如禁止非银行工作人员进入银行大厅开展任何形式的营销活动。
事实上,对于民间理财公司的种种乱象,工商、银监局和地方金融办都可以进行监管。像超范围经营,工商就能管。“现在的情况是,都能管导致都没有管,所以一定要明确监管职责。像P2P监管已明确归口银监会负责,开了一个好头。”黄泽民说。
民间借贷将理财产品甩出一条街? 声称1分钟卖光
民间投资理财公司乱象惊心 游走在蒙人与诈骗边缘
港媒:“中国大妈”屡受挫折射民间理财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