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藏区行:甘德"三优"先唱响生态畜牧业主旋律

05.11.2015  11:37

  高原之上,天地之间。九月的甘德,碧水蓝天,帐房点点,牛羊成群,草原泛金,生机盎然。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阿尼玛卿山支脉贯穿中部,构成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东西倾斜、平坦开阔的高原地势。高原大陆性半温润气候滋润的千万亩草原,为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基础,养育着3.3万各族群众繁衍生息。

  守望蓝天绿草,建设美丽家园。治理黑土滩,组建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敢于改革和创新的甘德人,以实践打破畜牧业传统生产方式,在三江源核心区,用“三个优先”发展,探索着适宜这片草原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

   优先打造生态畜牧业品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个信念,也是甘德干部群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条底线、一个遵循。

  “在不破坏草原、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让群众脱贫、增收,是当前全县的中心工作。突破点就在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走生态畜牧业这条必由之路。”甘德县县长索南多意味深长地介绍说。

  优先打造生态畜牧业品牌,是甘德县依据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走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全县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保护和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四项中心工作,实施的一项具体举措。

  早在2010年,甘德县投入760万元,在全县36个牧委会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率先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并编制完成《甘德县2013-2020年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

  通过三年的申报,2014年全县畜禽有机活体顺利通过农业部相关机构认证,成为三江源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甘德牦牛”成功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这两项成果的取得,树立了优先发展品牌的意识,使全县生态畜牧业走在了全州前列。成为打造畜牧业有机产业,延伸畜牧业发展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的基础条件。”

  索南多介绍,有了品牌,还需要有效运作的平台--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经营,不仅打破了以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更重要的是集中了草场、牲畜等优势要素,集中实施科学轮牧、灭鼠种草、科技推广、生产加工、市场开拓等散户无法完成的工作。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甘德县36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户达4515户,占牧业户数的51.99%。按"做实、做优、做规范"的目标,合作社以股份制方式进行了资源整合,一二三产业并举,产加销结合,彻底打破了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加快了全县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发展。

   优先发展生态畜牧业基础

  靠天养畜、交通不畅、人畜无安全饮水,牧民生产生活依赖严酷的自然环境。甘德县落后的畜牧业基础设施,严重制约着牧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着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的转变。

  "2012年一场罕见的特大雪灾,几乎掩埋了整个草原,眼看着一头头牛倒在雪中,我快绝望了。"甘德县岗龙乡科拉村牧民嘎让说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有余悸。

  由于基础设施差,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嘎让家,本就交通不便的山路又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救灾车辆无法进入。10多天时间,他一眼未合,一次次扶起倒在雪中的牛,再倒下,再扶起,残酷的现状,让他有了放弃草场的念头。

  "当时,全县没有救灾储备,一捆几元钱的干草涨到15元,全县死亡牲畜达67000头(只、匹),牧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全县畜牧业遭受了建县以来最大的重创。"

  索南多说,一边是雪灾的无情,一边是应对的无力。落后的基础设施、薄弱的防灾减灾设施,封闭的道路,让本届政府深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

  2012年开始,县委、县政府狠抓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当年,年财政收入只有1400万元的甘德县拿出310万元,在青珍、岗龙和下藏科等三个乡建设了三处面积2000亩以上的饲草基地,每个基地年产青干草6000吨,用于防灾减灾。

  "发展生态畜牧业,草业需先行。全乡几个合作社种植了2000多亩当年生饲草,每年青干草的60%自用或出售,40%用于防灾储备。仅种储备草全乡几个合作社就有固定收益20万元。"青珍乡乡长俄昂介绍。

  为使合作社达到"做实、做优、做规范"的预期目标,从2011年起,全县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累计投入达3000万元,其中给运行规范的5个合作社配置了5辆冷藏式运奶车、储奶罐和5名牛奶检测员。今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合作社野血牦牛繁育、饲草、产业化养殖、大学生村官引领等基地和项目建设。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的实施,这片草原生态恶化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草原植被明显好转,生态环境趋于良好。

  近两年,又抓住国家交通部、省交通厅帮扶的有利时机,完成了30多公里的乡村道路硬化,100公里的农村道路建设,有效增加了通乡通村公路里程,为全县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便捷和支撑。

   优先培育生态畜牧业产业

  贫困面广、程度深,戴着国定贫困县帽子的甘德县,致贫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纯牧业县,草原退化,黑土滩增加,鼠兔泛滥,传统畜牧业生产效益低下,是牧民群众致贫的主因之一。

  秋日的甘德县青珍乡恰义亚滩草原五彩斑斓。夕阳下,青珍休玛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放牧员旦百,赶着一群体格健壮、毛色乌黑光溜的牦牛走向夏季草场的临时棚圈。

  "以前,村里只有80户人家300多人,现在发展到了300户近千人,草山还是以前的草山,吃草的嘴却越来越多。"旦百的直言,道出了草场超载、牲畜退化,与人口日益增长的矛盾。

  走生态畜牧业建设之路,是牧区惟一的发展路径。

  青珍乡党委书记仁青尖措说,旦百所放的这群牛不是一般的牛,是野血牦牛和优良奶牛组成的改良牛群,所产牛犊一头能卖到1万元左右,是普通牛犊的二三倍,被牧民视为宝贝。

  为发展生态畜牧业,青珍休玛村依据本村特点,在牧民意愿的基础上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投资195万元建立了畜种改良基地,将畜种改良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今年合作社预计收入53万元,减去放牧员、挤奶员工资和其它支出,全村户均将增收1000多元。

  为实现贫困户与富裕户均衡发展致富,合作社优先按股整合贫困户草场,用政府注入合作社的100万元买入200头优质牛,每家牧户再以1∶1比例配股一头牛,进行分群轮牧放养,培育产业。贫困户除在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外,还能得到牲畜、草场入股分红。

  优先培育生态畜牧业产业,可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保护生态平衡,提升产品附加值。2012年以来,甘德县整合扶贫、上海援建和农口资金,配套县财政资金,在全县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布局,建设奶牛养殖、饲草种植、旅游观光等30个特色产业点。

  采访中记者看到,在省州县的大力扶持引导下,各合作社围绕生态畜牧业打造适宜自己发展的产业,涉及生产、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带领牧民走上了生态、发展、增收、共赢的道路。

  下贡麻乡俄尔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奶牛养殖产业,与果洛州格桑花和玛尔洛两家乳制品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统一生产销售牛奶,产品遍及全州各县,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牧户的经营模式。去年养殖基地收入近30万元,分红后户均增收3056.5元。

  去年,下贡麻乡招商引进一家药材种植企业,流转黄河谷地沙化土地1000亩,投入120万元种植大黄。前三年公司按每亩地10元的价格支付牧民,从第四年起,在原来的基础上,每年拿出20%的收益给牧民分红。同时,该乡索合青村投资190万元,建立4200亩当年生饲草产业基地,当年产出青干草9000吨,收益50万元。

  去年,青珍乡青珍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以牦牛养殖、牛奶等畜产品统一出售、牦牛本品种选育及改良、饲草种植出售为主,打造企业化管理牦牛养殖基地。全村132户入股牧民,在合作社统一经营中,购入纯黑色优质"甘德牦牛",7000多亩草场作为养殖基地,1000亩草场作为饲草基地。第一年收益近8.95万元,预计第三年可上升到83.95万元。

  "去年,全村167户牧民自筹750万元,在州府大武镇繁华地段购买一栋大楼,开设有客房23间的直尕日村旅游景点接待中心,今年已收入128万元,再加上奶牛养殖基地收入64万元,全村年进帐190多万元没啥问题。"青珍乡直尕日村合作社理事长俄保,依据本村地理优势,带领走上了发展旅游和奶牛养殖的产业道路。

  面对生态环境的挑战,甘德干部群众选择了发展生态畜牧业,这条"双转双赢"的改革创新之路,解决人、草、畜之间的矛盾,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清晨的草原升起一缕缕炊烟,阳光洒向星星点点的野花,甘德迎来又一个发展的艳阳天。尽管改革之路还须探索,制度、机制还须创新完善,但这片草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已深入人心,甘德牧民已走上了一条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成功、有效和充满美好前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