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也是生产力 祁连牢筑生态红线促多赢
青海新闻网讯 巍巍牛心山在初春的阳光下让人迷醉,冰雪渐融的八宝河犹如长龙伸向远方,蓝天、白云、村庄、草原、现代化的城镇与茂密的原始森林、峡谷冰川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绽放出祁连山下中国北方小镇独有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近年来,祁连县从解决生态理念、生态规划、生态保护、生态管理、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生态利用等关键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和方略,依托国家项目建设,筑牢“红线”,精准对接切入点,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森林水源涵养与调节气候功能的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多重效益,以“量变”促“质变”,掘进生态“多赢”途径,让绿色发展释放红利,实现了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转型升级、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祁连县在生态建设中,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拓展、自然修复与项目治理、专业队伍与组织群众相结合的多重组合方式,扎实推进祁连山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高原湿地保护、草原建设、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主动衔接,超前谋划生态修复工程和项目,确保生态投资不减少、项目不断线。通过“监管、保护、封山、育林、禁牧、还草”六大举措,着力强化生态修复治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把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州有关生态整治新要求,在抓好落实同时,自加压力、积极作为,努力偿还“生态欠账”。建立一卡一档,对矿山企业采取关停整治措施,开展生态恢复治理。
据祁连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自2011年以来,祁连县对511.36万亩草场先后开展两轮禁牧工作,主要涉及草原退化严重的夏季牧场,禁牧面积占全县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约三分之一。通过禁牧封育以及减畜等措施,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地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据县第一轮禁牧实施5年后,全县平均产鲜草量每亩提高80多千克,植被平均盖度提高5%,牧草平均高度增加1.6厘米。祁连县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牧草生长规律,从放牧方式等入手,积极组织探索推行“春季休牧、夏季游牧、秋季轮牧、冬季自由放牧”的天然草地放牧新制度,创新草原保护与草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双重效益”。
“采取新放牧制度以后,休牧的草山产草量比上年提高了30%。”祁连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局长孔庆虎介绍:“建设现代农牧业示范区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聚力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从保生态、强基础、调结构、创机制,多措并举,开创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新局面。”
祁连县全面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从放牧方式入手,创新草原保护与草业发展模式,提高草地休养生息程度,全面推进三河源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截至目前,全县绿化面积已达60000万多公顷,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9.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5.51平方米,绿地率为24.61%,有效发挥了祁连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的重大作用。自然保护区的林地、疏林地、灌木、草场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得以休养生息,托勒河、黑河、八宝河等流域水源得到保护和恢复,水土流失减少,森林的水源涵养和调节气候功能有所增强,有效改善了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随处可见的黄羊、狐狸、藏羚羊、蓝马鸡、岩羊等野生动物在广袤的草原和山林地带觅食嬉戏,绘就出一幅黑河沿岸鸟鸣鸾翔,向好生态再展和谐自然美景的优美画卷。
“如果继续把生态环境整治好,我们的旅游收入将会超过农牧业。游客来祁连看什么?主要是自然风景。所以说,生态环境好了,就是金山银山。”八宝镇德良农庄业主马德良深有感触地说。在稳步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中,祁连县借助日益火爆的旅游业,深度挖掘畜牧业潜在优势,融合打造“牧游经济”,发展原生态自然风光体验游、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游、原生态游牧生产生活体验游和户外圣地探险等旅游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加农牧民的工资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
“八宝镇16个自然村,村村都有实体经济。许多农民群众已经从生态绿色银行里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是每一个祁连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好事。”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把十九大和省委十三届三次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政治成果、发展成果和精神成果,借助十九大的东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更好地发挥出地理区位优势,把观光农业、生态体验示范园建设等融入到增加群众收入的多能多项产业链中,扩大和延伸产业链,推进乡村生态旅游文明发展,进而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建设的繁荣进步,八宝镇镇长马应彪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