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成为五大任务之首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
◆本报记者李维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通过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了5项任务,而首要任务就是,实施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严格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建设绿色城市。
“把生态保护放在五大任务的首位,这在以前的城市群规划中是没有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说。
城市规划生态为先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有数据显示,“十二五”末,重庆与四川省经济总量之和已逾4.5万亿。
陈耀说,成渝都市圈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经济发展引擎,其经济总量、密度、综合竞争能力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从发展的综合要素和潜力上,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并不遥远。
在他看来,这一区域不仅仅是经济地位举足轻重,生态地位和功能也尤为重要。“由于地处长江流域的上游,成渝城市群所处地带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长江上游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水污染也成为这一地区很多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陈耀说。
“这次从成渝都市圈规划可以看出,中央的理念有很大的改变。以前城市群的规划,往往关注交通、产业,而这次在成渝城市群规划中将生态保护作为五大任务之首,凸显了中央对于城市群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也必将成为今后城市群规划的标杆。” 陈耀告诉记者。
共建共治共谋环境大计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下游有《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游《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因此,《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获批填补了上游地区的规划空缺。可以说,成渝城市群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正在迅速蔓延、扩张的城市群俨然已日益演变为“污染群”。成渝城市群该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避免京津冀等东部大城市群面临的环境困局,助力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呢?
陈耀认为,成渝城市群要本着“共建、共治、共谋”的原则来推动这一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问题没有区域的界限,成渝城市群的每一个城市既要共同承担污染的后果,又要共同履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这就强调用一体化的观念来解决问题,一定要破除行政区域的分割,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治理污染定式。
陈耀说:“共谋就是还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建立起协同发展的机制。目前,成渝都市群涉及的横向生态补偿还是没有系统地建立起来,这些既是合作的前提,也是合作的基础,需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来具体落实。”
建立合作发展机制
在成渝城市群里,产业之间同质化问题突出,加之地理接壤,资源类似,又同处于加速发展阶段,难免会出现竞争。尤其是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竞争往往大于合作,省会成都和直辖市重庆之间的“老大”之争也从未停止过。
“成都、重庆两者的行政等级不同,如何才能让它们良性地沟通呢?靠各自肯定不成。这就需要国家层面以市场为基础、利益为导向建立一个协调机制统筹安排城市间的合作,不管是建立一个机构或是形成某种机制,一定要让这个区域里的城市能够真正坐下来商讨问题。譬如可以借鉴京津冀建立部省联席机制,统一协调分配。减少不必要竞争,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陈耀说,“有了这样的机制或机构,涉及流域污染的时候,生态补偿如何落实就都有了指导和保障。”
成本共担才能共享利益
陈耀看来,不论是成渝城市群还是任何一个城市群,唯有成本共担才能共享利益。
“生态领域也是如此。比如一些水利工程,造福的是这一区域所有的城市,因此工程的成本就必须共同来分担。再比如关停污染企业和限制产业发展,这对于任何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来说,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付出了代价,要不要周边的省市或受益的地区进行合理的补偿。”
陈耀给记者举了“园区共建”的例子。“以前所有城市都喜欢建工业园区,现在为了合理布局,一些地处生态功能区的产业要转移出来,我们建议不宜建工业和没有发展空间的城市与那些环境空间容量大的城市间进行‘园区共建’,几个城市共同招商引资建立不同产业的园区,共同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并且按照事先签订的协议进行产值和税收分成。这样做既分担了成本,又获得了应有的收益。同时,园区集中后,进行集约式的污染处理,治污成本降低,效果也提升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