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北区:适应新常态 把握新机遇
青海新闻网讯 2015年,西宁市城北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62亿元,增长7.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74%和13.14%。
适应新常态:区域经济平稳运行
2015年以来,城北区紧抓转型升级不偏向,加快了生态农业建设,推进乡趣园和陶北村融合发展,实施周边3个园区道路贯通工程,初步形成了集聚优势,陶北村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同时,工业转型升级也不断加快,实施了江仓能源焦化干熄焦、焦化废水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项目,完成西钢、鸿森豆业等6家企业生产工艺升级改造。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全力谋划“双创”聚集区建设,完成了聚集区发展规划编制,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朝阳创业主题公园、创业创新大厦等一批孵化器项目。大力发展“互联网+”,推动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建成城北区社区电商O2O公共服务平台,并在陶南村建成省内首个“农村社区电商示范站”。
按照新要求:城乡风貌提档升级
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动员全区上下集中精力抓项目、上项目、建项目,保量保质保进度。146个项目开复工率90%,固定资产投资64.6亿元,增长22.3%。
在旧城改造上,投资5400万元,实施了祁连路、朝阳西路、小桥3个片区2691套老旧楼院棚户区综合改造项目。720套筒子楼全部纳入全市首批棚改贷款项目,已完成房源选定工作。保障性住房审核、分配、审批工作有序推进,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77.83万元,实物配租572户。
在道路畅通上,北区全年新建道路2条,续建道路5条,打通“断头路”4条,完成1600米绿道建设。加强对朝阳东路、小桥大街等主要道路的管控,通过主干道货车禁行、设置3条单行道、小桥大街、朝阳东路等7条道路限行等措施,一定程度缓解了交通拥堵状况。
抓住新机遇:为经济发展添动力
综合医改试点全面铺开,探索组建医疗联合体,建成覆盖西、北两川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功能互补、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医疗服务格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顺利承接市直部门下放行政审批事项9项,取消区内行政审批事项16项,全区“三定”方案完成,城北区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探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全面实施。深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试点,全面启动政府购买物价监督、食品药品安全协管等服务。深入开展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1个。
把握新期盼:惠民举措城乡共享
2015年全年,北区财政用于民生资金达86.9%。全力推进教育硬件提升、师资队伍提质、素质教育提高、校园安全提标“四大工程”,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现代教育信息化改造。教育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19.48%,增长71.2%。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向失地农民覆盖、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分别高于目标26.7和36.9个百分点。
并率先实现地区低保一体化,城北区社会福利中心、光彩居家养老呼叫中心全面建成,全省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初步形成。同时,采取“政府投入、社区管理、基地配送、市场运作”的模式,建成全面覆盖辖区23个社区的“惠心篮”平价便民直投店体系,真正做到让利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