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海东市如何融进全省盘子
今年年初,我省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加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做出重要安排,这对打造世界级生态品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那么,作为青海经济的新增长极、东部城市群重要一环的海东如何融进全省生态建设的盘子,又该做好哪些文章呢?
在刚刚闭幕的全省两会上,列席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省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晓南建议,青海在打造世界级生态品牌的五大板块中,除了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盆地,还有就是湟水谷地。可见,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海东独占一席,份量够重。的确,身处湟水谷地的海东,集聚了以湟水、黄河湿地林地,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孟达天池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好这些瑰宝我们责无旁贷。此外,海东这个年轻的城市,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业园区建设与生态环保的和谐相处,显得尤为重要。加之来自思想观念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污染企业夜间偷排、矿产资源乱采滥挖时有发生。况且,占全省三分之一人口的海东,农村面积大,人口多,农村污水与垃圾处理缺失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俗话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发展经济,我们不能以牺牲环保为代价;只有营造了宜居、宜业、宜人的环境,我们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知名企业,也才能推动“三大历史任务”的顺利实施,实现海东“在兰西经济区中部快速崛起”。
其实,回眸海东在生态保护走过的历程,在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上,也走过弯路,确实付出过代价。譬如,在某县通往国家级原始森林公园的路途中,曾是植被丰茂、绿意盎然的山体,前几年因一水泥项目的上马而遭到肆无忌惮地开挖,几年下来,虽然企业效益红红火火,可一坡青山变得满目疮痍,让过往游客不忍目睹。当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时,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即使督促相关责任人下血本治理,投资巨大,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生态环境破坏后的恢复,又岂能一朝一夕来完成。这样的例子不能说不胜枚举,但也不是一处两处。所以,海东打造生态品牌之路还很漫长,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海东还在路上。
客观地说,这几年来,海东对生态的治理有目共睹。从湟水沿岸南北两山绿化到污水管网扩建,从治理高载能企业污染到改装渣土车、淘汰黄标车,从“山、水、气、村”的综合治理齐头并进,投资巨大,创历史之最。但这与融入全省生态文明的大盘子,差距尚大,许多工作还要做。我们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抓好生态建设。从刚性制度、资金保障等方面做足文章,综合施策,一以贯之,才能保护好、利用好生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
在打造生态品牌上,刚性的制度设计尤为重要。我们已经有了《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细则》,就要做到用“硬”制度消除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软弹性,消除一切“可商量”的余地。倘若没有刚性的制度设计,在面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不能两全的选择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见效快、短期成本低、收益高的金山银山,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致使环境欠账愈积愈多,最后积重难返。
持续投入是推进生态建设的保证。没有资金保证,生态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去年,海东市被列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连续三年每年补助资金4亿元,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海东生态建设是一个福音,可促使一大批项目的落实,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此为引线,各级政府部门要继续整合资金,投向生态建设,造就和谐宜人的高原生态山水城市。